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千差万别:有的沉静凝听,有的批判质疑,有的循规蹈矩,有的标新立异……面对跨世纪的他们,怎样培养才能使各异的学生长期保持探究的心理状态,不断地进行尝试学习,汲取新知识呢?我们经常说,如果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多学,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办”,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会学习、极具创造力的学生。我想,培养每个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目前教学的一个方向,让“问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这个思想的同时,应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即变“教”为“学”。表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质疑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何绿茵 《考试周刊》2013,(29):28-28
<正>所谓"自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提出学习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自问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优势。然而,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智力是不一样的。有的智力较高,有的智力平常,有的则智力低下,表现在学习上有高有低。然而教学过程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也伴随非智力活动。因此,在努力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为智力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给我们带来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有学习的困惑,有生活的困难,有纪律的培养,有班风的建立,当然还有家庭的矛盾,成长的烦恼,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学会做一名既让学生尊敬,又让学生"畏惧"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中,每位教师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多思考、多领悟、多尝试、多创新,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到对终生有用的知识。。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重新筛选、加工,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需要的教学问题,创造性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创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开放性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作了专门的阐述:"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养成质疑求异的习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都是为了学生获得  相似文献   

8.
韩焱 《成才之路》2011,(24):18-I0013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首先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在教学中我们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多层面的开放性问题,使每一位学生感到这个问题自己能解决、会解决,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这样学生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树立了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作了专门的阐述:“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养成质疑求异的习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成功中升华.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没有任何悬念的平白灌输,而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收获的是一种技能。那么,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是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这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以在教学指导下能够让那个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中要确立平等合作关系,让学生敢问;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多问。  相似文献   

13.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改革正在发展,新课程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实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数学课堂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型教学。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找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架起问题的桥梁,让他们积极探索未知知识的世界。如果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教学为主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一个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历史"问题化"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材料化,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有机地将教材内容整合在一起。通过问题的设置,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去解决相关问题。通过问题化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最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平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这种特有现象实质上是这些学生的一种独特的数学气质——"数感"的表现。学生的数感培养,就是要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表达对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开端、发现的基石,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没有任何悬念的平白灌输,而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所收获的就不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收获的是一种技能。那么,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能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呢?一、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与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过份的规范、人为的约束。应当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意见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看法,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路径差"与"时间差";应当积极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特别在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表达时,要十分注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如果学生一旦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更加努力。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利用师生情感培养兴趣 俗话说:“爱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在教学之中要对学生表现出诚挚的关切,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记住他们的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尊重他们。实践证明,做到以上几点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效果。在接班前先要和原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姓名及每个学生的优点。在上第一节课,就能准确地点出他们的名字。说出各自的优点,肯定他们。在班级工作中,要尊重他们的决定,让他们自主管理。这样,学生就会对我们产生感情,进而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