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信息检索从手工、机械化(穿孔卡片)、联机(实时交互)到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方式.经历了用户独立检索、用户依赖情报人员获取信息和用户借助新型信息技术独立检索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过程。20世纪60~90年代.信息检索(IR)领域出现了三大方向:系统导向的IR、用户导向的IR和认知导向的IR。认知导向的IR.通常也被称为认知信息检索(Cogni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简称CIR).是与传统系统导向IR相区别的一种IR研究范式。系统导向IR的研究重点是作者文本、文本表  相似文献   

2.
用户信息服务的认知心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邢维慧  袁建敏 《情报科学》2004,22(11):1404-1408
本文主要结合认知心理学对信息用户心理进行了分析,从知觉、注意、记忆等角度剖析了信息用户的不同心理,以对情报服务起到指导作用。我们可以根据用户的心理需求建立信息检索模式,基于本体论思想对已有数据库进行加工整合,以及建立以认知心理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形式,进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3.
陈洁 《情报探索》2020,(2):114-119
[目的/意义]旨在为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为数据源,采用定性方法,从信息检索的历史脉络和研究学派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信息检索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信息检索相关性是用户、系统的相关性的综合体,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相关性应该是以用户为关键,系统为基础,研究用户与检索系统的交互、认知以及真实需求的描述与反馈。随着信息检索相关性研究的深入,系统观与用户观将会相互交融,检索技术与用户需求将会协调统一,共同推进检索相关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天意 《情报探索》2008,(6):121-123
介绍了信息检索的流程,在分析用户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用户的感觉模型、认知模型、操作模型、心理模型、学习模型和出错模型六个主要方面,对用户进行分析,建立了检索界面的用户模型,同时提出了一些检索界面设计的建议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谭旸  袁勤俭 《现代情报》2009,39(12):160-169
[目的/意义] 本文对认知负荷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相关重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该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别讨论每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认知负荷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研究、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信息系统效能评估3个方面。目前的研究存在"应用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用户的信息系统使用的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缺少对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的定量研究"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拓展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进行信息系统使用研究的研究情境、探究更多种类的信息检索工具对用户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削减用户的认知负荷的辅助工具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的用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明  刘冰 《情报杂志》2007,26(3):121-123,126
分析了传统信息检索系统实现个性化信息检索的必然性,对个性化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代理Agent、用户模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基于向量空间的个性化信息检索用户模型。  相似文献   

7.
信息检索过程模型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清华 《情报杂志》2007,26(1):54-56
从认知观点来看,信息检索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信息检索过程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分析Ingw-ersen的多元表示模型、Kuhlthau的六阶段信息检索过程模型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检索认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信息检索过程模型,对信息检索活动及相关的知识表示作了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8.
认知模型的演进路径显示,信息检索的研究正在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认知为中心发展,用户的认知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适应和提高用户的认知需要,文章提出,图书馆应该在信息组织和用户服务方面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9.
相关性是情报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用户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相关性判断是信息选择行为中的核心环节。文章对影响相关性判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次序效应对用户判断检索结果相关性有一定的影响;了解这一影响,无论对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还是对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效率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互式信息检索模式下用户检索目标调整现象的泛化,对各种信息检索模式中涉及该现象的解决途径予以回顾,进而提出一种普适性的可选模型,通过比较区分新的资源信息获取和原有检索意识重拾所造成的用户交互意图改变,探讨信息系统反馈带来的外部情境刺激对促进信息用户潜意识认知检索有形化表达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解释检索目标的重新定义,使用户更好地明确信息需求和检索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陈庭生 《知识窗》2013,(8):10-12
本文通过对用户信息的调查分析.对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检索服务进行了研究,从分析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检索关键词要恰当、处理检索结果、检索结果的整理与评价这四方面指导用户检索信息,以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技巧.最后还提出了开展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点建议,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郭贵梅 《现代情报》2011,31(8):174-177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检索用户研究的3个方面,即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行为研究现状、用户因素对于网络信息检索过程以及效率的影响以及用户模型构建方面的研究。然后介绍了现有的网络信息检索用户主要的调查方法,最后提出了对于网络信息检索用户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韩毅  李鹏  李琳琳  吕露 《情报科学》2012,(3):444-449
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信息检索的认知过程模型,指出基于认知的信息获取可能是单用户完成,或是单用户通过社会求助完成,或是直接在群体范围完成。把信息查寻与检索认知模型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阶段,评述了两个阶段中的主要理论模型,发现无论个体认知还是社会认知都无法解释说明查寻检索过程中的合作实践。借鉴Ingwersen整体认知观思想,嵌入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过程构建了信息查寻与检索的社会认知模型,并详述了该模型的运行机制。该模型不仅集成了系统导向与用户和认知导向的信息检索研究范式,并为合作查寻与检索找到了合理的学科位置归宿。  相似文献   

14.
杨海锋 《现代情报》2017,37(1):66-70
信息检索评价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而从用户认知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追捧的热点。本文从用户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布鲁克斯提出的对数透视法思想,对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将物理世界(“世界1”)中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数尺”转换到了“世界2”和“世界3”的精神世界,从用户所获取的情报量对其检索结果进行了评价,克服了以文献数量为计量单位评价的不足。同时,通过应用分析对其改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成全  司辉 《情报杂志》2008,27(2):129-133
相关性是衡量信息检索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信息检索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系统、用户以及当前的网络环境信息检索三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检索相关性的评价方法及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技信息检索中用户的需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工作中积累的资料,对科技信息检索的用户进行分类研究,并从用户的需求心理,消费心理,知识结构,科技信息工作的技术难点及信息检索用户的认识障碍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余述淳 《现代情报》2003,23(9):203-204,F003
本文主要从如下两方面分析了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因素:一是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二是用户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查找所需信息,即网络信息检索技巧,它包括用户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策略以及对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选择和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试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与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永军 《情报杂志》2006,25(8):127-129
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用户群体的需求和实施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整合数字资源,提供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信息检索为应用背景,引入Web语义与Agent技术;通过语义Web丰富的描述能力和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来准确地描述信息资源,以Agent完成用户交互、信息检索、信息过滤、结果返回,构建了一种基于语义Web的信息检索模型,从而满足用户对信息检索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时,较少的检索词难以反映用户真正的检索意图,因此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扩展尤为必要。对传统的查询扩展进行了改进,通过建立领域本体,借助本体及本体的推理机制,将用户输入的检索词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扩展为语义联系的查询关键词集合,以提高信息检索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