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回纥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来往密切。在唐与回纥的交往活动中,其与唐和亲达八次之多,为唐与少数民族交往之最,是唐与回纥政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分析八次和亲,从中了解有唐一代和回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和亲作为一种政治策略与外交手段,在汉、唐两朝被广泛使用。但无论是汉、唐政权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并没有把和亲看做是维持宗主地位,或者为本国老百姓谋取安定生活的不二之策。和亲政策只是带来了边境的一时安宁,并没有能使这种和谐相处的局面永久维持下去。因此,对于和亲政策我们应充分尊重历史,辩证地、理性地去思考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6.
诚信问题是唐代民族关系处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以诚信抚夷狄"是唐代政治家的思想共识,"以信臣驭边"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和亲、结盟以示信是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无诚信"是唐王朝谴责和攻打夷狄的重要口实。诚信在唐代民族关系构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民族发展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代继承了汉代的和亲政策,并有所发展。唐代宰相张九龄说过:“唐遵汉法,太宗之制也”。唐太宗曾以宗女宏化公主嫁吐谷浑王、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等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开创了唐代和亲先例;唐肃宗以后,唐天子曾三次以亲生女儿或胞妹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先后嫁回纥(鹘)可汗。真公主出嫁回纥,成了和亲史上的佳话,也是维吾尔族与汉族在历史上建立姻亲关系的友好篇章。诚然,和亲政策是中央王朝羁縻边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和亲作为历代统治阶级处理国家和民族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始于汉代鼎盛于唐代。其本质就是拉近民族或国家间的关系为统治阶级服务,是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工具。本文以唐代和亲政策的研究作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历代的和亲是统治阶级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政治活动。不同的是和亲能增进民族团结、缓解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加强彼此来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调和统治阶级间的政治关系、缓和民族关系、平息敌对和战争,达到阶级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室韦是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唐代是室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唐代室韦的活动范围,唐代室韦的社会情况,室韦与唐的关系几个方面,论述室韦民族在唐代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和亲,已经远远超出当事双方结好、和睦亲善的意义,是一种政治联姻、一种处理双方关系的手段,且能达到一种外交与军事的策略。因而一般认为,唐代的和亲是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单于开始,以婚姻作为结好外族的策略便被传袭仿效,成为历朝常用的处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方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古称西域.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两汉、唐王朝加强经营西域,使内地与新疆交往密切.同时,汉、唐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又有过多次和亲现象;如西汉与乌孙的和亲,唐朝与回纥的和亲.这样,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为文化必然会发生接触与碰撞,相互产生影响.这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的早期汉语借词里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如维吾尔语中有:都统 都督 伯克 将军 衙门 府台粉条 包子 茶 木匠 铡刀 白菜炮仗子 仓 (钅矍)头 墨 马号 炕 亩斤 道理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等少数民族的兴衰作为主体对象,探讨历史层面上凉州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及其活动情况、民族间关系,就凉州地区诸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以期对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三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嬗替进行客观的历史再现。  相似文献   

14.
和亲在历朝历代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唐王朝同样如此。在唐王朝辉煌的历史与文化中,远嫁的公主们用悲凉的和亲之音演绎了遥远的和亲历程。和亲之功不可磨灭,和亲之悲同样值得思考。和亲公主的悲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繁荣昌盛富强的一个朝代。它推行三大民族政策:羁縻制度、和亲以及茶马互市。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设置羁縻府州,起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行政长官,管理本民族人民的内部事务;通过和亲,搭起民族大融合的彩桥,沟通中央与地方民族首领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茶马互市,搞活民族经济,开放边塞关卡,打开国门,搞活边疆民族地区与境外、国外的贸易,兼容并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综合国力,达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邓玉红 《考试周刊》2010,(18):51-52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在唐代的289年间,唐曾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契丹、回纥、宁远、南诏等联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作用。唐朝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是从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和亲开始的。后来,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逐渐为中原王朝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利用,成为我国各族统治者特别是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政策。由于汉匈政治经济形势的好坏与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断变化,汉匈前后期和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就西汉与匈奴和亲的背景、目的、牢固程度、性质、效果等方面,分两个时期分别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唐代前期,西域地区所包括的地域空前扩大,所涉及的国家和民族也大为增多。极其复杂的国家和民族关系,使唐前期对西域政治军事经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根本性特点,唐采取了一系列适应这些特点的政治军事政策和策略。唐前期对西域经略,有效地保障了唐朝西部的安全,提高了唐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了府兵制的破坏并为藩镇割据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0.
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自有其特定的原由:从经济和军事方面看.因均田制的破坏而引起府兵制的瓦解,改变了过去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特点;由政治方面看,从玄宗朝开始出现了朝政腐败.中央统治力量每况愈下;从社会方面看,在唐王朝中央力量消弱的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势力却在逐渐强化。所有这些都给节度使的出现和割据局面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