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末《辍耕录》是部长达30卷的大书,人们也许不知道,如此巨著竟是积叶而成的。当年,作者陶宗仪在江苏教书时,工余还耕种几亩地。每次下田劳动,他都带着笔墨。休息时,想起自己平日耳闻目睹的珍闻轶事等,便随手从树上摘些发黄的老叶,记在上面,晾干后放在瓮里,积满后就埋进地里。这样日积月累,整整过了10年,积了几十瓮树  相似文献   

2.
积叶成章     
《中学语文教学》2000,(6):46-46
我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 ,平时很注意积累材料。就是在他的晚年 ,一边做着教官 ,一边参加农活 ,即使在树下休息时还不忘他的写作 ,想起什么 ,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 ,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写下来 ,回家后将树叶贮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器盎里。这样年复一年 ,10年中竟积下十几盎。后来 ,他把盎一个个打开 ,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 ,一片片重新加以修改整理 ,一共抄录成30卷 ,这就是“积叶成章”的《辍耕录》。积叶成章  相似文献   

3.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一边做官,一边干农活,在树下休息时也不忘写作。他想起什么,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写存上面,回家后放存瓦罐里,十几年中,竟积下了几十罐。后来,他把罐打开.取出平时积累下来的树叶,一片片重新整理,一共抄录成三十卷,这就是他积叶成章的《辍耕录》。可以说,没有日常的积累,就不会有这部《辍耕录》了。  相似文献   

4.
林慧 《作文》2023,(44):55-56
<正>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提起写作文,学生们大多挠头搔耳,痛苦不堪;提起改作文,老师们也纷纷摇头,痛苦不堪。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讲了那么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们也听得专心致志,而最后交上来的作文还是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少有内容充实、新颖的佳作呢?  相似文献   

5.
6.
贵刊2005年第4期刊登了陈卫东、李俊二位老师“顺理不一定成章——向心加速度是描述速度方向变化的物理量吗?”的文章(以下称作“顺”文).笔者阅读后发现,“顺”文中的有些说法欠妥,有些观点甚至是错误的.由于“顺”文讨论的是中学物理力学中的基本慨念,故认为很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给予甄别与纠正。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下乡支教的过程中,听了几位老师的随堂课,内容是“比例”。课堂上,无论是比例意义的揭示.还是比例性质的归纳,抑或是解比例方法的得出,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完成,课堂气氛活跃,各个环节的处理也都显得顺理成章。但细细琢磨其中的关键环节,总感觉缺些什么。顺理成章的背后究竟暴露了哪些共性问题呢?我们不妨来一个深度透析。  相似文献   

8.
积叶成书     
在充满欢声笑语中,在辛勤的日日夜夜中,我偶然阅读了《哭泣也是一种美丽》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9.
读了一些唐诗,唐诗中的风,牵引着我绵绵的思绪……借风写景。古人把春风与杨柳连在一起作诗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曹丕的“柳垂重阴绿,向我池边生”;也有“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但我要讲的却全然不是此类老调,而是“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的贺知章的《咏柳》。  相似文献   

10.
元代末期,浙江黄岩县有个大学问家名陶宗仪,号南村。他博学多才,经、史、子、集无所不读。那时正值战乱,为了躲避兵乱,他曾躬耕于松江。每当劳动之余,就在一棵枝叶繁茂的枫树下休息,与当地农民谈古论今,深受村民的欢迎。陶宗仪常想: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也能得到这些知识呢?对,应该把它写下来,传之后世。可又一想,兵慌马乱,纸价昂贵,哪里有钱去买纸呢?没有纸又怎么能写书呢?一天,他又在大枫树下盘算这个难题,忽然一阵风起,几片枫叶随风飘下,他凝视着飘舞的枫叶,一拍脑门:“有了!唐朝不是有‘红叶题诗”的佳话吗?用枫  相似文献   

11.
赵平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14-16,21
元末明初文史学家陶宗仪是台州本土文化孕育的学者,一生未入仕籍,正史所载寥寥。综合对陶氏的考证,有以下特征:一是流迁与客居,考其先祖,本为闽民,北徙永嘉,复徙台州,宗仪后长期流寓松江;二是薄宦与节义,陶氏家族以儒立身,孝感节义,虽无显赫功绩,却也个性鲜明;三是书画与文史,宗仪以文史名家,母党、妻族均系赵宋宗室,书画乃至为人行事等方面亦受赵雍、王蒙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担任教育官员,还抽出时间从事农耕,耕余憩于树下仍不忘写作,想起什么,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录之,回家后贮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10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30卷。这就是‘积叶成章’、脍炙人口的《辍耕录》。”就是根据这个故事,1997年我把学生的小作文本命名为《积叶成章》,于是一切便随之大为改观,《积叶成章》也成了我多年来的至爱。《积叶成章》里没有了以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两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积这两个性质相差甚远的问题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并通过三个典型题目,介绍了可以用数量积来取代向量积的三种基本情形。  相似文献   

14.
郑振铎写景状物的散文《海燕》,是历年高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也是通行的中师、中专及卫星电视教育语文教材的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形容海上的小燕子说:“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俊劲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咏物寄情的散《海燕》(语版新课标《语》七年级下册)。一开头就描写家乡的小燕子:“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教材第5页注释②将“积伶积俐”解释为“非常伶俐”。笔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从意上看,句中的“积伶积俐”是用来形容羽毛的,而“伶俐”是个形容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它解释为“聪明:灵活”。如果“积伶积俐”是“非常伶俐”之意,那岂不是郑振铎先生用“非常聪明、  相似文献   

16.
谈“积”     
荀子《劝学篇》有这么几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强调了一个“积”字,他着重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为学,要重视“积”的功夫。老子也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是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学问是知识的积累,必须由浅及深,由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我们先来口算下面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和与积,  相似文献   

18.
数学活动课上,蒋老师要同学们来口算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和与积。13和516和1.212和323和1.5大家惊奇发现有两组数的和与积相等。蒋老师说:和与积的意义不同,计算法则也不同,但这两组数的和与积却相等。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大家不难理解,写作文就像建房子。谋篇布局相当于建架结构,写作素材相当构造房屋的建筑材料。究竟怎样掌握收集作文素材的方法?今天我们邀请雏鹰文学社来谈谈。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有一位乡村教师叫陶宗仪。他家境贫寒,常趁教学之余,下田耕耘,休息的时候,便把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捡到的几片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10个。一天,他让学生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