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口路309号原<申报>大楼,座落在汉口路与山东路交叉处形成的西南直角形的地块上,是一座六层楼的欧洲式建筑,确切地说是英国古典建筑,因为<申报>最早的老板就是英国人.整座建筑浑厚、凝重,外立面精雕细刻,轮廓清晰,立体感很强.  相似文献   

2.
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新闻报道围绕一个热点: 东方网2000年5月28日零点正式开通。 三个月的时间,上海人创造了互联网上的一个奇迹。 一 上海市汉口路309号,一幢百年建筑。老上海都知道,那是著名的《申报》馆。一幢楼,述说着一张“百年报纸”的神话。《申报》馆旧址的走廊  相似文献   

3.
<正> 东方网2000年5月28日开通,已经逐步建成了一个能体现上海特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知名度高的标志性网站,被誉为“网上东方明珠”。 2000年2月2日,在上海市汉口路《申报》馆—这个上海现存的最老报馆的旧址,东方网起步了。  相似文献   

4.
4月,武汉市委常委冯记春将《Warren Swire拍摄的武汉影集(1902——1934)》相册转交武汉市档案馆保存。 这本《Warren Swire拍摄的武汉影集(1902——1934)》,由太古地产有限公司上海及华东总经理Ainsley Mann万安利所赠。太古地产有限公司是英国太古集团的分公司,现正参与汉口精武路改造项目。冯记春收到这本关于老汉口的历史影像册后,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史学》2002,(5):3-8
《新闻报》(SinWanPao)为旧时沪上著名中文报纸,堪与《申报》齐名,由绅商张叔和、袁春洲等人与西人合资创办。初以美国人丹科(Danforth)为总董,英国人斐礼思(Ferries)为总理,第一任华人经理袁春洲。聘前《申报》副主笔、《沪报》主笔蔡尔康为该报主笔。清光绪十九年正月初一日,即公元1893年2月17日正式创刊。每日出报,星期日也出版照常。报馆初设于英租界望平街(亦称四马路横街)南首,即英工部局所称山东路第156号门牌,坐东朝西。半年后,蔡尔康因与袁翔甫、郁岱生等人不和,辞职离去,郁岱生接任主笔。袁春洲后,由戴访梅接任经理。1899年,《新闻报》转让给美商福开森(Ferguson),聘汪汉溪为总理。1903年,报馆迁至汉口路274号前《苏报》社址。1906年,报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福开森将股权转让于华商。上海解放后停刊。本期公布的有关《新闻报》创办经过及其概况的档案,选自馆藏Q430-1-173号案卷,选编者孙慧。  相似文献   

6.
午门和廷杖     
午门——这一组既豪华又庄严的建筑群,是紫禁城的正门。正门前为凹字形的广场。午门上四座亭式楼阁金顶辉煌,簇拥着庑顶式正楼,而缀以勾连的廓庑,被称作“五凤楼”,实有一种雍容华贵气象。然而在广场东西两侧的阙左门和阙右门以及城台下的左右两个掖门,又构成宫门前的封闭性,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午门的建筑结构及其风格.在整个故宫里是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岳飞街42号,是一幢有着漂亮曲线形阳台的两层洋楼.岳飞街在100多年前是汉口的法租界,名为霞飞大将街,这座洋楼上标示的“出生”年份是1918年,墙面上的铭牌写着:“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英商和利冰厂旧址”.2016年12月28日,汉口中山大道步行街开街,一位英国人流连忘返于这座洋房周围.他的名字叫杰拉德·科赛恩,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岳飞街42号与科赛恩有着什么联系?是什么勾起了这位外国人的回忆?这得从一张老照片说起.  相似文献   

8.
早期的晚报     
晚报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是常常有人问起的。据说,我国之有晚报,最早的一种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沪报》的《晚刊》,这个晚刊只出几天就停止了,我没有看到过。其次是上海的《中外晚报》。这个报纸在清宣统三年几月二十六日(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出版,距辛亥武昌起义后七天,馆址在上海望平街(即现在的山东路)七号。望平街是上海报馆的集中地区。当时在望平街的报馆有《神州日报》、《民声日报》、《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新闻报》则在附近的汉口路,其他宣传革命与同盟会有关系的报纸,如《民立报》在三茅阁桥,《民权报》在江西路,《民强报》在河南路,《民报》在南京路泥城桥(?),都比较分散。那些集中在望平街的各家报纸,对辛亥革命所抱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有的是表面上拥护骨子里反对(如保皇党机关报《时报》)。  相似文献   

9.
前门火车站与十三世达赖陈锵仪前门火车站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较早的火车站之一,是京汉铁路的起点。前门为正阳门之俗称,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首先拨款兴建京汉铁路的芦沟桥至正定及汉口至滠口两段。光绪二十七...  相似文献   

10.
杨睿 《编辑之友》2011,(8):102-103
一部书讲述的是熟为人知的建筑和建筑背后的故事,这部书是《城记》;一部书讲述的是名声显赫又鲜为人知的建筑大师,这个大师是梁思成;一部书讲述的是众目瞩望和不为人知的一座城市,这座城市是北京。《城记》说的是建筑、建筑师、城市三者之间的故事,一个人和一座城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建筑师们的高瞻  相似文献   

11.
《申报》简史 《申报》是我国旧时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份报纸,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初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创办,聘请中国人蒋芷湘为总主笔,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清光绪十五年(1889)美查回国,成立美查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会英国人埃皮诺脱主持经营。  相似文献   

12.
(一)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在抗日战争中长期躲在峨嵋山的蒋介石,马上开始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的反革命活动,其中包括对舆论阵地的抢占,尤其是对上海的舆论阵地,更是垂涎已久。蒋介石亲自审批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拟定的《上海敌伪报纸及附逆报纸处置办法》,并对如何处置《申报》《新闻报》作过多次指示。《申报》在抗战初期上海沦陷后,曾表示报格不可辱,拒绝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新闻检查,迁至香港、汉口出版。但均因营业不振而停刊。迨至上海洋商报纸盛行之际,《申报》  相似文献   

13.
李宁 《青年记者》2016,(27):113-114
《申报》本是英国商人美查为谋取商业利益而创办的一份中文商业报纸,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于上海英美租界内。1912年,老《申报》在时任老板席子佩的经营下收益大不如前,销量日渐下滑,史量才就此接管经营《申报》,开创了《申报》辉煌经营的22年,将其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报,并尝试建立报业托拉斯。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2,(8):52
今春,中国近代公认的第一大报《申报》将迎来创刊140年。同时,今年也是报业巨擘史量才收购《申报》100周年,"史量才时代"被认为是《申报》影响中国的最重要时期。1872年,《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其创办方针是"此  相似文献   

15.
汉口《大众报》,是由何惧、江凌、长江、曹获秋、阎宝航、陈农非、闵刚侯等人发起,于1938年“二七大罢工”纪念日创刊的。报纸初为铅印七日刊,江凌主编,大众文化社出版发行,总代售处是汉口生活书店。社址设在汉口伟雄路3号。这是一份小型报,每份定价二分,农工兵减半。  相似文献   

16.
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上海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美查办《申报》是其商业活动的继续。戈公振说:“美查虽为英人,而一以盈利为前提。”言外之意,《申报》不是宗教政治报刊。《申报》自己也坦称是为谋利而开办的行业。广告是营利性报纸的重要收入来源,自然也成了《申报》的一条重要生命线。为此《申报》人倾心设计广告形式,完善广告内容,从广告的图画文字到排版色彩到措词创意皆精心完成,效果在众刊中首屈一指,因而倍受人们的青睐。正如徐铸成所言:“在我幼年的穷乡僻壤,都  相似文献   

17.
《申报》1872创刊,历时77年,经历晚清三朝皇帝,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是记录近代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本文从《申报》与自由、《申报》与社会两方面浅议《申报》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据《武汉市志·大事记》记载:"1983年1月11日,市内第一座人行天桥在汉口武圣路南侧道口建成,投入使用."这座人行天桥真是市内第一座人行天桥吗?严格地说,它只是天桥的一种,过街的天桥.也有人说,武汉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不在汉口,而是1936年诞生在武昌长街(今解放路)上.这话要看怎么说,如果单纯说是"过街",那么,武...  相似文献   

19.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20.
我的工作是与历史文献打交道。今日查阅《申报》偶然注意到,2002年4月30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申报》创立13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掉著名报纸《申报》的始创、并为中国文化留下重要遗产的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人以及其他各式人等都纷纷来上海经商。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后,向江浙继续推进,使那里的豪绅、地主、大贾、富商陆续逃遁到上海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