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伏打电池演示实验的改进阳新县第三中学柳炳军(435200)初中物理课本对伏打电池演示实验,作了如下叙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课本图7—10)。”遗憾的是,小灯泡发光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在讲述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一课中,课本中提到:“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伏打电池,它可以向小灯泡供电,使小灯泡发光。”而我在每次准备这个实验时,都感到这个实验比较难做。所以我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点小的改进,即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用二个伏打电池串联起来给发光二极管供电。改进后经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试用,反映很好。  相似文献   

3.
电池小议     
一、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虽然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较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使人类第一次用这种手段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实例: 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学生自制电池,有几组学生按教材要求(在盛有醋的容器中,插入铜片,再接上喇叭,听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兴趣很高,就自行改接上小灯泡,但小灯泡怎么也不亮。 生:“老师,小灯泡怎么不亮呢?”  相似文献   

5.
怎样做好伏打电池实验南漳县巡检中学孔庆福(441531)按照教材做伏打电池实验,小灯泡发光微弱且发光时间极短,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铜没有氧化时,铜片和锌片间电压低,一般不到1V,锌极极易腐蚀。再加上铜板锌板与小灯泡间的电阻大使电路中电流强度很弱...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的自然课本,初中的物理课本上都涉及到《固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题,这一课题大多采用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且形式多样。下面介绍热胀冷缩实验的新做法。1实验器材(粗)铜丝、导线、电池、小灯泡、铜片、木块等。2实验装置图1①电池②小灯泡③导线④木...  相似文献   

7.
1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or Volta,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为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铜、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但是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很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用这种手段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时,通常运用电流计。经研究,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原理的实验,小灯泡能够较长时间发光,现象明显,更有说服力。一、用小灯泡显示原电池实验1.Zn—Cu原电池。用锌片(长10 cm,宽3 cm)、铜片(长10  相似文献   

9.
初中第七章第8节“电池”和高中化学“原电池”等内容,都要做伏打电池实验。但由于伏打电池输出电压低(一般只有0.8伏),产生的电流比较微弱,小电珠作负荷,耗电量大,发光时间仅约2~4秒钟左右。因此可见度差,看不清楚。我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对伏打电池作些改进,使小电珠发光时间提高到15分钟左右,且亮度正常,其做法如下: 1、取50×150毫米的铜片和锌片各1块。锌片可从旧的干电池截取,铜片要在酒精灯上反复灼烧麦面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10.
我在教学《电从哪里来》(人教版自然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在指导学生自制电池过程中(按课本要求:在盛有碱水或醋的容器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再接上收音机上的小喇叭,使小喇叭发出声音),实验成功后,有个学生自行换接上一个小灯泡,小灯却不亮。  相似文献   

11.
教第七册《电路》这课时,课前我只是根据实验的需要,详细地向学生布置了需要准备的“导线、灯泡、电池”等材料。到上实验课时,我发现有很多同学在家里准备材料时就组装好了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了。上课一开始就有同学告诉我说:“李老师,我组装的电路亮了。”这时,我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电池”一节介绍了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若采用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灯泡,效果十分明显. 一般小灯泡需要几百毫安的电流才发光,在做伏打电池实验时,若用小灯泡来显示电流的存在,发光微弱且持续时间短;而一般发光二极管在电流为3mA时就可发光,正常工作电流仅为10mA,因此可选用正向电压为1.5V的红色或绿色发光二极管,用一只或数只并联来代替小灯泡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能持续较长时间,可达一两分钟,而且更为灵敏.实验时二极管引线较长的为正极,接在钢片上,较短的为负…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十年制初级中学课本物理第二册伏打电池演示实验中,由于电流较弱,并逐渐减小,实验中小灯泡只是瞬间出现微光,若要第二次重做时小灯泡就根本不亮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予以改进.1实验器材 浓H2SO4、蒸馏水、烧杯及玻璃棒、铜片、锌片、1.lV的小灯泡、导线、重铬酸钾、火柴、酒精灯、清水等.2演示方法 (l)配制体积比浓度为1: 20的稀H2SO4(2)在稀H2SO4中加入约2 g左右的重铬酸钾.(3)对钢片进行氧化处理.即将钢片放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lmin左右,使其表面形成一层氧化铜.(4)用导线…  相似文献   

14.
实验器材:一瓶醋几个碗若干铜片和铁片一个小灯泡和灯座导线若干剪刀实验步骤:1.用剪刀把一根导线的绝缘层剥开一半,将露出的金属部分绕在一个铜片上. 2.再把另一根导线的绝缘层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第二册129页“图7—10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演示实验中,电介质用稀硫酸,极板容易极化和损耗,难以反复演示,效果欠佳。我们自制了“伏打电池演示器”,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器材:①锌板两块(旧甲电或大号电池的外壳);②碳棒两根(旧甲电或大号电池中);③小灯泡一只(额定电压1V,或1.2V),④发  相似文献   

16.
将错就错     
李谷知 《小学自然教学》2011,(7):M0002-M0002
一次,我在向学生演示“并联两个电池”的实验时。小灯泡不亮。我马上检查电路,发现是电池接反了,造成了短路。怎么办?我干脆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来找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物理“电池”一节中,在伏打电池里发生化学反应时,在铜板周围产生了氢气泡,使得电池内阻增大,小灯泡很快就暗下来,实验效果不太理想。 为此我们利用原仪器大部分材料(以便与书本示意图一致),作以下的  相似文献   

18.
电子表物美价廉,已经相当普及。由于其内部的CMOS数字集成电路和液晶显示屏耗电极微,显示灵敏度极高,将其用于学生课外活动实验,不但取材容易,便于学生自己课外操作,且实验效果十分理想,优于教材中传统实验方法。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效果。现将电子表用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具体方法:不论何种电子表,只要将其钮扣电池去掉,用小鳄鱼夹接出电源的“+”“-”极,即可用于课外活动实验。一、改善伏打电池供电效果: 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第五节内容中,用伏打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的实验,由于小灯泡耗电量大,伏打电池放电很快,发光好似“昙花一现”很快暗下来。课外活动时,我让学生用伏打电池带动电子表,只是把锌片  相似文献   

19.
火柴点电灯     
火柴(chái)能点燃蜡(là)烛(zhú),却从来没听说还能点燃电灯。你一定认为小博士在说梦话,假如你做完这个实验,你一定再不会怀疑“火柴能点电灯”的“神话”了。实验步骤:1、把电池和小灯泡用导线串(chuàn)联起来,这时候小灯泡亮了起来。2、把铅笔笔芯插入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处,小灯泡不亮了。3、划一根火柴加热笔芯。实验道具:1支铅笔的笔芯(xīn)、1节一号干电池、1根导线、一只1.2V小灯泡(手电筒里的灯泡正好)小博士告诉你:铅笔笔芯主要成份是碳(tàn),它会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慢慢减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大,因此慢慢发光。火柴熄灭…  相似文献   

20.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是高中课本第二册第一章《电解质溶液》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高二课本中实验1—3原电池的装置做了较大改进,制作了“原电池化学原理”实验教具。改进后的原电池实验装置如右图。与课本原实验装置比较,新增加一个“对比装置”。同时把“插入式”改为“固定式”只在外电路中增加一个开关K。实验过程:一、1.A烧杯中装80ml2N稀硫酸。B烧杯中装80ml蒸馏水。将分别装有铜片和锌片的木板平放在烧杯上,使铜片和锌片大部分浸入溶液中。(此时开关K_A、K_B均未闭合)〔观察〕A烧杯中:锌片上不断逸出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生成。电流计G1指针不发生偏转。B烧杯中:锌片和铜片上均没有气泡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