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与神对话:现实与理想--关于《吉檀迦利》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具有世界影响的诗集。关于诗集的性质,我国学术界有宗教颂神说、哲理抒情说和近代新福话来说;关于诗集中的“神”的内涵及主题思想的把握,对诗集中的泛爱思想、忧伤情怀等重要素的评价,都有许多不同观点。究其原因,有不同批评方法和视角的影响,但更为内在的原因是中、印文化精神的差异所致。实际上泰戈尔是以颂神诗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深层探索和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晶 《海外英语》2014,(22):187-188
《吉檀迦利》是印度大诗人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的诗集,这本诗集使他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冰心译本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该文拟对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是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吉檀迦利》这部宗教抒情哲学诗集。是泰戈尔向神敬献的“生命之歌”,是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东方实践,是人类对生命、生存的大爱淋漓尽致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吉檀迦利》是印度大诗人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的诗集,这本诗集使他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冰心译本我们可以感受到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思索。该文拟对泰戈尔《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作出赏析。  相似文献   

5.
《吉檀迦利》作为泰戈尔后期“献神诗”的代表作,不仅具有极其灼目的艺术成就,而且包含了深邃的宗教意蕴。它上承奥义书关于“梵我合一”和虔诚派关于“神人之爱”的宗教哲学,运用丰富、灵动的艺术手法,显示神意就活生生地隐含在天地万象之中,表达诗人对于终极神性的无限追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吉檀迎利》是一部宗教诗集,同时又是一部反映现实人生的抒情诗集。诗人对神的热爱与对祖国、人民的热爱结合在一起,诗人对神的追求与对祖国前途,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在对神的颂扬和追求中,诗人描写了自己的矛盾和苦闷,是诗人探索人生的心路历程的记录。《吉檀迎利》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凭借丰富的、强烈跳荡的想象,把幽深的思想潜藏在各种形式的具体形象中,曲折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8.
9.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吉檀迦利》集中体现了泰戈尔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思想,也表现了一个伟大诗人自由地描绘其创造性心灵中所呈现的神奇景象的艺术功力。《吉檀迦利》35首更集中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世界观。在这首诗里,“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以非常朴素又充满想象的诗句表现出来,并与诗人对印度未来强烈热切的希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诗中不仅表现了诗人爱祖国、爱人类的进步思想,更表现了诗人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吉檀迦利>所颂之"神"是"泛神"的看法,从来就不为诗人泰戈尔所接受.其实,诗人的神源于印度吠檀多哲学阐发的精神实体"梵",只是又融入了从人性中抽象出来的美好品格,核心是一切宗教倡导的人类之"爱".泰戈尔认为,只要行动起来,不断亲证这一神性,世界就会变得无限美好.  相似文献   

12.
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之所以在亚洲率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满足了西方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渴望与冀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篇章语言学视角,从篇名标题看,"吉檀迦利"属提示型命名方式,使其主题解读更具开放性;从篇章特征看,《吉檀迦利》的创作情景令人直接引发纯粹爱情的联想;从语篇的宏观结构看,全文可分析为由统一的抒情主题贯穿始终、由103个序号衔接成篇的爱情长诗。  相似文献   

14.
最近,重读了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很有感触,特别是诗人追求“梵我同一”的理想境界和诗人“积极人世”的理想追求,在诗句中体现入微。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阮籍为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杰,历代对阮籍及其诗歌评价颇多,众说纷纭。阮籍生活的时代有其独特性,他的处世思想及政治态度的形成与时代相关,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极度不满,表现在诗歌内容中,则是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思考,即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范铮 《中国教师》2009,(2):58-59
<正>一《先知》是纪伯伦意境最优美、思想最深刻的作品之一,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这部散文诗集对于纪伯伦,正如《吉檀迦利》之于泰戈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对《红楼梦》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的迷惘和对生命的深沉感伤作一番考察,并由此深入到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悲惨心境,分析了作家对有限人生和有限生命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出版社新书《重塑生命》全面、生动而细致地展示了一位初中毕业的父亲教育双耳失聪的女儿走向成功的经历。作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创作结束后,他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我们注意到,主人公在与厄运拼搏的过程中,固然父爱是其驱动力,然而,更应该让我们引起注意的是,主人公由一个工厂的技术员而成长为一个教育上成功的实践者。这充分说明,教育本身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操作性与实践性的。教育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教育也不应该排除技术  相似文献   

19.
论《诗经》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生命意识,在表现理想方面,有表现理想爱情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生活的,有表现理想政治的,在抒发激情方面,有抒发爱国激情的,有抒发热恋激情的,有抒发反抗激情的,有抒发惋惜之情的,在想象丰富方面,有的就生活展开想象,有的就显象展开想象,有的就禽鸟展开想象,有的就祭祀展开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因为它不令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使人陶醉,而且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憾着读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