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强调信息制胜的信息化时代,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成为深化军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涵。随着网络化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讨式教学的优势也随之凸显。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大学英语教改课程通过有效融合网络化教学模式和研讨式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优势和思辨活动对自主意识的塑造,引导学员在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评价信息、创造性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信息能力及思辨能力,达到了到既培养国防语言素养又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了课程教学中影响学员基本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借助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军校学员整体信息素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课程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培养学员的信息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信息能力的内涵、CAI中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对学员的信息能力培养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开放教育的特征要求学员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然而,现状分析表明,开放教育学员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笔者提出提升开放教育学员信息素养的三条途径:第一,培养学员强烈的信息意识与正确的信息道德观;第二,培养学员掌握丰富的信息知识;第三,培养学员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以及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赵太祥  马玉龙 《考试周刊》2013,(46):120-121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员具备任职岗位所需要的计算机素质,即打牢学员的信息知识基础和信息素质基础,使学员具备较宽的计算机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任职岗位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服务于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5.
从任职教育中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学员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信息能力与军事素质的关系,并从确定信息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信息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中促进信息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任职教育中学员信息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小进 《成才之路》2009,(19):96-96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经济信息教育的要旨 ,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经济信息的意识、能力和技巧 ,经济信息教育的形式以层次性阶段教育为宜 ;其内容主要讲述经济文献的系统知识 ;讲授具有代表意义的经济信息检索参考工具及计算机检索和利用方法 ;以及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这个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笔者的实践 ,从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承担 2 1世纪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的师德、信息意识、学科教学能力及教研能力、软件开发能力等计算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对策 ,并付诸实践 .  相似文献   

9.
中学计算机教学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为核心。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理论课:1.精心设计第一节计算机课;2.设计合理的思考题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能力;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培养学生跟踪高新技术的能力。二、上机课: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3.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4.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5.在虚拟Internet上进行“网上冲浪”,会使学生在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开阔眼界。三、课外实践课:1.程序设计小组;2.应用技术小组。  相似文献   

10.
温薇燕 《考试周刊》2012,(27):123-124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体会到: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在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成为计算机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职高计算机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在建立对计算机及计算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计算机相关的文化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这门新兴学科,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是所有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我总结了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计算机的重视程度.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为核心.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发展,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理论课1.精心设计第一节计算机课;2.设计合理的思考题导入新课,培养学生能力;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4.培养学生跟踪高新技术的能力.二、上机课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新;3.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4.键盘指法的常规训练尽量与英语学习相结合;5.在虚拟Internet上进行"网上冲浪",会使学生在感受高新技术的同时开阔眼界.三、课外实践课1.程序设计小组;2.应用技术小组.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广泛普及的今天,处在身心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三个部分。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要教育工作者应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二要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三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技术在全球广泛普及的今天,处在身心成长、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三个部分。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要教育工作者应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二要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三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按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2009培养方案,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军队院校学员的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了信息能力与军事素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在军队院校外语教学中培养学员信息能力的必要性与教学目标,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实施信息能力教育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