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词是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文学。词的产生以乐曲的繁盛与流行为前提。作为盛唐乐曲总汇的教坊曲,在词的兴起、词体词调的确立以及词的内容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商业化是中晚唐教坊变迁的一大显著特征。其形成原因在于:第一,唐教坊的皇家私属性;第二,地方音声的繁荣与教坊乐伎的流散;第三,唐教坊的外雇之业与商业谋生;第四,唐教坊曲商业化之潜在特质。  相似文献   

3.
元代教坊内分部色,地方设有行教坊司,主要掌管承应乐人,参与宫廷仪式性演出,从事宫廷演剧与创作。元代教坊艺人为元杂剧的繁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教坊作为唐代宫廷俗乐机构,初设于唐代。由于唐代安史之乱迸发,宫廷音乐机构规模被迫缩减,内教坊功能逐渐衰竭。随着宋朝建立,宋教坊遵循旧制建立起来,但宋教坊与唐教坊的内容却相差甚远。本文从研究对象教坊的产生入手,进而引出教坊从唐代到宋代如何发展变迁,并结合朝代背景和教坊的具体内容及本质进行研究。从中挖掘宋教坊在唐教坊的基础上有哪些新的发展,并论述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宫廷中的内教坊产生较早。除去在战乱中受到一些冲击,它几乎是和唐王朝保持始终。内教坊在组织上可能分为雅乐部分和俗乐部分,最高的乐官由宦官担任。低级的乐官则有音声博士、第一曹博士、第二曹博士等。普通的乐工则称为“弟子”。除了俗乐以外。在内教坊中还有雅乐。俗乐用于宫廷日常娱乐。雅乐则在由皇后参与的礼仪中使用。翰林内教坊是内教坊之外的另一机构,与内教坊无涉。  相似文献   

6.
教坊是唐代最大的俗乐机构,教坊乐人的地位高于太常。由宫廷派中宫(宦官)为教坊使管理全教坊的事务。唐一代的教坊出现过内教坊、左教坊、右教坊、宜春院这样几种形态。宫廷教坊之内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音乐人才,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制调、谱曲、协律、配舞、歌舞、演奏,为宫廷礼仪和享乐服务。教坊在唐代音乐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唐玄宗时内外教坊的置建,是盛唐乐舞百戏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既顺应了艺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又是隋唐艺术史上的重大创设。  相似文献   

7.
辽教坊组织设四部,其职司主要是在宫廷有重大节日庆典时进行包括杂剧在内的散乐演出。辽教坊散乐的表演与中原地区传统伎艺相类,同时又带有本民族的特征。教坊杂剧演出内容风格与宋教坊演出有很多相近之处,彼此园地域相近而相互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唐代教坊乐工既有乐户、民间乐工和胡人乐工,也有民间乐工挂名教坊。他们的身份不同,但主体是乐户,其身份以官奴婢和官户为主。教坊乐工的社会地位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的法律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直接服务于宫廷,所以有时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教坊乐工的经济收入由教坊发放的衣粮钱物、皇帝的赏赐、求乞所得、以本钱生利所得、在教坊以外演出所得几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9.
诗歌作为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学样式,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透视唐代诗歌的各种传播方式,展示唐诗产生的特定的文化土壤,便于全面地、宏观地、立体地把握唐代诗歌,展现唐诗形成过程中的绚丽画卷.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整改教坊机构,将太常寺掌管教坊的权力改属宫廷宦官系统,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把太常雅乐、燕乐与教坊俗乐区分开来,以正视听。但细加探究,还有几点隐性原因:一是为了暂时“羁縻”追随他参与宫廷政变的有功乐伎;二是在政治上“防微杜渐”,控制民间“散东巡村”,消除潜在的异己力量;三是为了满足自己通晓音律的天赋和酷爱伎乐的嗜欲。  相似文献   

11.
唐代开科取士,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佳途径。应试者得失之际,常赋诗抒怀,落第者羞愧、悲愤;及第者欣喜、得意。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应试者对进士的渴望及取得进士的不易。  相似文献   

12.
唐宋古文作家对科举考试曾有所批判,但后来他们的作品又因具有典范性、文学性而适合于科举考试的需要,因而成为考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考察这一变化过程,不仅可对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多有一些了解,而且也能为当今语文考试改革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人对幸福的感受源于心灵。拥有宁静纯洁、尽其在我、善良博爱、知足知止的心灵,是开启幸福之源泉。文章探析了人的心灵与人生幸福的关系,从净心、静心、尽心、爱心、清心等方面阐述了感受幸福、获得幸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郑晓霞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67-70,88
省试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类型,从诞生之日起,就引发了众多的评论。这些评论解决了唐代省试诗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由于观念的偏差使得唐代省试诗研究长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其深入化。  相似文献   

15.
许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2):70-72,107,0,2
唐代是中国古代筝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的筝乐活动空前繁荣,筝乐风格兼收并蓄,筝乐传播影响深远。其形成原因是:十三弦筝为主流,适应时代需求;音色的改进提高,符合审美需要;文人的大力推动,促进交流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代国子监的学科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据大量史实的基础上 ,系统论述了唐期三百年间国子监的学科设置问题 ,认为唐代国子监是下辖七学 ,而非六学。尤其详细地考证了了唐国子监七学之一的广文馆的存废问题 ,认为自广文馆设立于国子监之日起 ,至唐朝灭亡 ,广文馆都始终存在于国子监中 ,而非学界所认为的在安史之乱后便被废置了。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对唐代小说的繁荣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科举行卷之风导致唐代小说的兴起;科举制度的盛行给唐代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士子人群构成唐代小说作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造就的重文尚辞的文化风尚推动了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御定历代题画诗》匡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清朝陈邦彦等人奉敕编辑校刊的《御定历史题画诗》是一部大型的专类诗集。该书唐人题画诗部分全由《全唐诗》中辑出。由于该书编选过分依赖《全唐诗》,忽略唐人作等原始资料,加之该书选诗标准的缺换、编选方法的不当以及编选、 校订人员的疏忽,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失检现象。本就此对该书唐人题画诗部分做了初步的辑遗纠错的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殿试中乙科。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权知礼部贡举,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作为一名科举的成功者和管理者,其《东坡集》《后集》等著作记录了苏轼独特的科举观,在中国古代考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