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因素,为学生创设比较宽松的写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表达——敢说、敢写、愿写、爱写、好写、乐写。  相似文献   

2.
对当下中学生作文写作语言困境的思索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文章的语言运用很重要,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学生作文没有丰富的词语,恰当的表达,就不可能达到课标中关于“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作文过程要求。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提到作文,教师头痛,学生难过。甚至不少学生以为,写作文是一个负担。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首先,是学生对于作文的惧怕,因此,不敢写,或者不想写;其次,是学生想写,但没有生活素材,不知道写什么;再次,是学生想写,也有素材,但不会写,写不出来,常常感到语言贫乏,辞不达意。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当前小学生作文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知道写什么,即不懂得观察生活,欠缺题材;二是不懂得怎样写,缺少写作方法。所以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问题,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两个难点。而将多媒体运用于作文教学,有助于作文教学,有助于难点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一些论述.应会对课改背最下的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指出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写.乐写。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注重作文评改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易于动笔写真事,乐于动笔表真情。作文是语文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和体现学生其他语文技能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要求我们的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  相似文献   

9.
蒋海霞 《语文天地》2010,(11):29-30
《新课标》为低年级学生写话目标指明了方向:“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从新课标的实际要求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写话练习.  相似文献   

10.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必修课的教学”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新课标着力强调学生习作的创造性的表述能力以及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能具体明确、文丛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写.这要求充满了对学生心灵发展的关怀.于是,学生在习作中选材不再困难.但习作中仍然出现语言枯燥、叙事过程条理不清、组织能力不强等情况,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没能将自己的心声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吸收;写作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阅读和写作既相互促进.又相辅相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写作过程中巧妙地加以引导,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在写中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写中提升精神、发展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15.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提起写作就喊头疼.不知怎么写.往往无处下笔或者写出来的作文出现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等问题。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应该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着手。  相似文献   

16.
党新龙 《课外阅读》2011,(2):223-2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感到,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提高。每次上作文课,学生的写作欲望往往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感到没内容写,敷衍了事,这种现象恰恰体现了学生们的渎写能力掌握得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7.
身边的艺术     
教学内容:《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八。教学目标:1.将阅读过程中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2.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想。作文教学,入门须有章法可循,学生才会觉得能写、可写。我从任何章都必须思考“写什么”和“怎样与”的常理出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曾努力探索着“有话写——写得出——写得好”这种序列训练作文的模式而本课例的教学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次尝试,我的设想是:在语文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画小白兔”的实践,在思考“怎样画”和“为什么这样画”的过程中,与作文教学的构思联系起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本次序列训练作文的模式能为学生搭建可以充分发挥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教学要结束时,让学生将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写下来,或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延伸、续写,或是借鉴文章的写法模仿创作等等,而不是将写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L册)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了三次“写”的学习方式,将写有机地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这三次“写”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式的小练笔,而是把读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写中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提升精神素养,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教学智慧。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做到以读促写,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一、学习观察,抓住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