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多读”、“熟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抓好读写结合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翻阅旧文 ,我们也会发现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学自如”的学习训诂 ,更不用说民间流传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民谚了。可见 ,由远至今 ,“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由“读会书”到“会读书”是相当重要的。尤其在当今阅读教学“讲风正兴”、“一问一答式”渐成气候之时 ,更应该倡导“读式教学” ,让“读”深入课堂 ,落在实处。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3.
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读和写之间,读是根本,是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多读、熟读、精读,能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帮助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读,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4.
精讲、熟读、多思,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住的要素。1.在阅读的基础上精讲教和学是辩证的统一。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是密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是贯串于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讲”运用得好,可体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揭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映教学布局的思路。“精讲”的这个“精”指讲得既要少又要好,即“精要”之意。精讲就是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5.
“熟读背诵”是古已有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还需要学生多读多背吗?笔者认为提倡素质教育与“熟读背诵”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它们之间并不相悖。“熟读背诵”的价值体现现在以下几方面:1.是与提倡“素质教育”的方针相适应的“熟读背诵”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诵读,势在必行1、自古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这是古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它形象地告诉我们,诵读有助于理解与运用。2、熟读、背诵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充分消化、掌握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读,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出之于口,明乎于心,才能抓住文章的“钥匙”,知其词句,品其意味,得其精华。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理解实质。读而熟,熟能背。靳家彦先生强调“把读书优先权还给学生”,就…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读“是“写“的基础。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说厚积才能薄发。古代学者们就十分注重“读“,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主张要多读书。他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  相似文献   

8.
一线教师都极其强调读教科书。教科书,是众多专家撰写的,是权威部门审定的,是老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圣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诫她的学生:“英语课本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一天不读英语书,26个字母都认不出。”一位物理老师则告诉他的学生:要将物理课本读熟读透,所有的知识才会“都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英语课本要熟读,物理课本要熟读,其他各科,也不例外。用老师们的话来说,就是:“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无法活。”老师们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又是怎样看的呢?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三年级的一…  相似文献   

9.
“以读为本”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从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古人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训词,民间流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谚语。可见,“读”一直就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学习方法。一、以细读品文。在当今“讲风不止”的情况下,回归“以读为本”,并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朗读背诵,为读而读;而是明确读的目的,把握教学中心任务,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比如:是为了理解课文大…  相似文献   

10.
提到读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语文、英语课上的阅读、朗读,好象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是语文、英语课的“专利”.事实上,语文学得好通常历史也不差,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语文课培养的阅读能力,因此历史的学习也要借鉴点读书法.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让学生把重点内容读出来,学生直接与教材“对话”,使他们在“读”中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在“读”中感悟历史.下面就读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吸收语文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开发智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唯其如此,它才成为我们阅读教学手段的传统和精华。“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水流百步自清,书读百遍自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读书的成功经验和体会,无不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无不强调了多读和熟读。另外,从我国古代塾师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可知,先诵读,再开讲,由读到讲,先读后讲,熟读成诵后再讲,其道理也就在于“读”是讲解的前提,“读”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有些语文教师在强调“读”的作用时,常常喜欢引用这两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于迷信多读,于是就不断地布置学生读、读、读。对此,我有些不以为然。 学语文是要读的,不读怎么能提高阅读能力?不读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但我不赞成那种“一味地”读,那种重复单调,缺乏明确要求,不讲求效率的读。有位同志说得好:为什么不讲“熟读唐诗一百首,不会写  相似文献   

13.
蔡宗芹 《小学生》2011,(3):31-32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4.
高淑梅 《考试周刊》2012,(69):27-28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视为畏途,教师苦于困惑。本文就如何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归类整理”、“熟读背诵”、“迁移训练”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人隋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吴媚 《江苏教育》2023,(44):80-8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笔者认为,学生要做到加深理解,必须通过熟读,读透语言,体味具象,洞察意蕴。传统“朱子读书法”囊括了计划、熟读、思考、力行的整个阅读过程。其中,熟读是指细读、精读、逐字逐句读。小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自控力弱,相同文本的“反复朗读”往往有口无心,阅读教学亦忌机械重复。因此,教师要在传统熟读法的基础上,取其精髓,探索适合儿童心智特点与思维水平的熟读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留存 《成才之路》2010,(35):59-59
语文教学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概括“读”的重要地位;同样,作为一门语言的英语也是如此。我们应该珍视“读”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读”法,锤炼学生读书技能,推动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多读""、熟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可见,读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抓好读写结合训练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多读与精讲     
多读,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多读可加深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明多读有助于写作。大量事实也表明:对学生来讲,读能帮助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