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改革指向综合素养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提高。改革的脚步驱动着评价体系的变革,对学生的评价需从"考试"转向"测能"。表现性评价是体现过程性的重要评价方式,将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对表现性评价的现状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有效的应用策略,旨在支持儿童的全面成长。  相似文献   

2.
陈人和 《成才之路》2022,(14):43-45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的学业考试,也不应是直接判断对与错,而应是进行过程性评价,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指引学生明确方向、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能力.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教师责任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性评价时,教师要灵活实施评价,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自主学习的教学采用了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级 :对课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对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对学生评价 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教师评价 教学过程教学结果1 对课程评价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对课程的评价依据于它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否符合家长的愿望 ,是否反映人们的共同要求。1.1 课程评价的内涵界定课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1)从课程目标上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判断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和…  相似文献   

4.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转向与落实。因此,教学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展,转化评价功能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而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同时影响着教学评价工作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点滴变化加以适当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二、关注个体差异,重综合评价,多元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要求从注重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从单一主体的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换。化学教学顺应新课改的趋势,对学生的评价从传统的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向全面多元的评价转化,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文着重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过程性评价可以对教学情境做出及时反应,有效地实现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使教学适应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教学目标。本文对关于过程性评价的两个重要争议,即是否应进行科学定义和是否应实现统一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目的是了解过程性评价的优点和不足,为在教学中能更有效地运用这一评价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职课程考试方案的改革,是高职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基于过程评价的考试方案,是将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纳入到评价范围之内,按照教学计划,结合分组竞争学习,在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考试,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考试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入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以考试的实际操作为层面,从考试的形式、对考试分数的评价、考试的过程等方面来描述学生在考试与评价改革中的实际考试状态,以儿童的立场倾听学生的声音,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考试,从教师的行为来反思课程评价,试图发现现行考试与评价改革研究实践中某些原本没有关注的东西,积极推动考试与评价的改革,把考试与评价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9.
童炜 《教学月刊》2014,(7):49-52
正新课程要求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评价标准从一个维度转向多维度标准;评价方式从单纯的考试、"打分"转向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各种方式;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本文就在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采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庞凤娇 《考试周刊》2012,(30):82-84
由于高职院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机不强.再加上陈腐的课程评价机制等原因.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本研究采用一套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在体系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使评价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各个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的多元化诊断.从而形成“以评促学,学评结合”的良好学习管理模式.改变应试型学习现象,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慧 《辽宁教育》2014,(9):22-24
课堂教学评价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领域中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再提高、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由学生的道德水平体现,而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评价无法像其他知识学科一样进行纸笔测验,所以需要实行多元评价策略。文章作者通过翻阅大量教育文献与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保证评价目标清晰化、评价内容生活化与评价方式儿童化,才能实现对小学生道德品质进行客观、真实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促进评价的功能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然而,在新课改的具体实践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呢?创建主观题作业在线评价系统,对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正确积极的评价,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将学生发展、教育发展与课程发展融为一体,淡化了总结性评价和评价选拔功能,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以微型实验为载体,加强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能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评价的缺陷,使静态  相似文献   

15.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着眼于过程.课程评价也转向发展性评价,要求评价多元化,即评价指标个性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用英语写作的信心,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实现英语写作课程的目标,本文就如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围绕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阐述对该课程进行整体性客观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并对该项目实施过程的体会和经验进行总结。该课程考试评价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对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要求对儿童“发展”的重新认识相应地引起对儿童发进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的改变。首先,它要求要从态转向动态。其次,教学与评价要从分享转向融合。次,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评价。对幼儿评价实践的反思1郾我对班上的幼儿进行评价吗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既不是为了查幼儿学会了什么,也不与尊重幼儿的兴趣相冲突。反,在以幼儿兴趣为基础的课程生成中更需要评价,价是沟通幼儿、教师和课程的桥梁,适宜的评价能告诉老师,我班上的孩子们喜欢学什么,能够学什,我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所以,每个幼教师都需要告诉自己“…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澳大利亚南澳州的中学阶段,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严格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相关测验或考试的分数,更体现着一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业评价,体现着一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业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由此可见,教学评价在科学课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怎样进行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