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了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具体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从“无人”到“人本”,体现了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德育的人本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德育的本质要求,成为现代德育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作为模拟人类思维、延展人类智慧的新兴技术,对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两者的结合依然面临着技术理性僭越,程序权威凌驾于道德之上;强调道德计算,忽视道德直觉;德育实效性弱化,道德主体性失落;道德合众化,道德主体的个性消逝等潜在风险,使道德教育偏离了育人指向。从技术伦理的视角来看,规避上述风险,需要“前思式”地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嵌入道德,坚守生命性、正义性等价值规约,引领技术向好的、善的方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以人的发展为最高价值原则,内在合道德地开发与使用,并诉诸公平正义原则,在人、技术、道德的共生关系中推动道德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道德教育既不能脱离人工智能时代整体的发展走向,在遵循学生道德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人、技术、道德的良性互动,构建人机共生的德育场域,又要超越世俗的技术场域,唤醒灵魂深处的价值认同,孕育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批判反思能力,培养新时代的智能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德育本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德育“生活化”的必然性,提出德育“生活化” 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德育“生活化” 的实现必须借助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6.
"人化"教育--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化”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教育中人性的复归,使教育真正成为关注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享用人的活动。人本主人心理学和严重异化的道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人化”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和实践的启示。实施“人化”道德教育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德育的“转化”观念;摒弃以培养英才为目标的德育模式;塑造平民化的自由人格;重新审视“德-得”关系,建立新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德育中,“想要德育干什么”与“德育能够干什么”似乎总是有些差距。我们往往习惯于抱着一种对学校德育的高期望,却忽视德育对象的未成熟性,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差异性。事实上,学生不是被教化的物品,而是未成熟的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学生自主道德培养,实现学生自我发展,是实现德育目标、培养现代合格公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婧 《西部素质教育》2019,(23):47-47,50
文章首先阐述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路径,包括深挖素材,克服智育与德育分离化;巧妙设计,克服德育渗透表层化;知行合一,克服德育渗透说教化;有效整合,克服德育渗透随意化。  相似文献   

9.
论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得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一,德育的人文精神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其二,德育的人文精神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体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肯定和弘扬。其三,德育人文教化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其四,德育的人文精神要求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规范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根本不同是孟子与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差异。由此出发,在德育方法上,孟子侧重自我教育,强调由内而立;荀子则侧重外在教化,强调由外而求。孟荀在人性理论基础和德育方法上的差异也直接的表现在德育目标的不同上。  相似文献   

11.
一、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避免伪崇高化:“顶天”与“立地”教育相辅相成 当前德育困境重重,归根结底还是当前的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缺乏针对性,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因而没有落地生根。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如果说“人”是由简单的“撇”和“捺”组成的,不妨也可以说“人”就是由“顶天”的一“撇”和“立地”的一“捺”组成的,忽视哪一个,“人”都不能成其为“人”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德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每次参加培训,听报告、讲座,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都会是重中之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习”字揭示了人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化”对于性格、品质、道德的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先做人、后成才”也突出了人的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人本化: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14.
高飞 《教书育人》2009,(6):10-11
近年来,德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每次参加培训,听报告、讲座,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都会是重中之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习”字揭示了人在后天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教化”对于性格、品质、道德的形成具有的重要作用。“先做人、后成才”也突出了人的品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论“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谈论有关教育问题时,中国古代教育家常用“教化”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化”远比“教学”、“教育”出现得频繁。这主要不是一个用词习惯问题,而是反映了古代教育家对于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解。这里的关键是“化”。一般理解,“化”的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方法上是非粗暴非强制的;(2)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接受者而言是不知不觉的;(3)它所要影响的不只是接受者的外部行为,主要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等形象的说法来描绘所谓“教化”对人的作用方式。“教化”被古代统治者用来养成社会风俗(即社会教化或政教风化),也被古  相似文献   

16.
许卓佳  王希 《中国德育》2022,(14):57-60
<正>当前学校在德育评价上急需进行智慧化创新和升级。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与思想意识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为文明素养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基于培育学生文明素养这一目标,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提出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服务于德育评价,将传统文明素养评价模式转化为高效的、全员的、可见的智慧评价模式。通过研究“六礼”智慧评价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开发了线上评价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7.
人要成长为人就必须受教育,因为受教育可以促进人的人格化、人类化,使人获取基本的人之秉性和人之资格。人是一种“可教化的生命”“,可教化性”是人所特有的“先天的性格”。人受教育的旨趣在于:超越自然生命,走向文化生命;超越现实生命,走向未来生命;超越符号生命,走向实践生命;超越个体生命,走向人际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两难讨论教学法”变“学科式”德育为“问题式”德育,有效地促进了德育理论向道德实践的转化,有利于激发学生道德教化的认知内驱力和情感内驱力,实现道德教化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激发学生道德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杨超 《中国德育》2009,(1):87-87
近二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受到反思和批判,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这一趋向既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现实的客观诉求。当代哲学的人学主题,道德哲学从“无人”到“人本”的嬗变,心理学、教育学及德育学理论的人本转向构成了德育人本化的理论依据;而市场经济的完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以及德育“人学空场”的现实都诉求德育的人本化。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德育理念,它要求把德育理论“化”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与日常生活中。这种“化”是一种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所要“化”的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德育生活化既是内容,又是方法,其核心是青少年思想道德行为的“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德育生活化模式的探讨与论证,寻找好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