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本文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具有整体性、尺度性、功能性和均衡性的内涵特征。通过梳理内蒙古自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概况,总结提出了:理念先行、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综合研判—系统谋划、保障实施的修复路径,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二是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三是引领产业生态化,培育产业新动能,以期为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生命共同体,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蕴。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强调自然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共生、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目标,是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强调以系统思维加强生态现代化治理、倡导全球生态共同治理进而构建地球家园的共同体;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方式,旨在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路径,为引领全球携手走向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范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层面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度阐释了自然界的本体性、系统性、批判性以及辩证性,并形成体系严密、内容丰硕的生态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继承发展了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把它同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有机融合,进而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创性中国化的生态理论形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因此,深入研究与领会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新时代理论形态,对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引领世界各国共同治理全球性生态环境,无疑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内涵“五位一体”的框架结构和“十个坚持”的理论内容,包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的生态经济理论、“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政治理论、“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论、“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的生态社会理论,以及“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态治理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迈向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5.
地矿类院校水利工程学科是培养国内地下水领域专业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该学科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地矿类院校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地矿类高校水利工程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该学科发展能够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统筹治理、《地下水管理条例》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地矿类院校水利工程学科应进一步健全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并积极升级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系统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旨归,以建成美丽中国为战略目标,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基本原则为理论内核,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内涵丰富、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探索,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飞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历史本源先后经历了生态文明意识萌芽、生态文明意识觉醒、生态文明思想启蒙、生态文明思想奠基四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两山论”,确立了生态优先地位,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由对立向统一转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在政治、文化、技术、制度、市场、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创新,为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前关于森林和草原对推动生态文明作用重要性的学术研究多为定性论述,而基于科学数据和生态学原理的学理性研究鲜有涉及。森林和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是绿色循环经济体的主要载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林草兴”对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等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培养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新时代“林草兴”推动“生态兴”,需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建立生态价值转化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大力提升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9.
吉林西部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省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破坏的 直接表现是土地荒漠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荒漠化,即出现大面积碱斑.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以“三北”防护林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卫星遥感动态分析,土地沙漠化过程已开始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要素的应然性角度,解析了大学生认同践行的内容问题;从认知提升、情操陶冶、意志锤炼、习惯养成等方法路径的使然性视域,探析了如何认同践行的问题;从内化到外化过程机理的释然性维度分析了认同践行的逻辑力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超越了中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习近平对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题,不仅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现代性转换,同时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所追求的“和合”价值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为重新认识、界定法律上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延拓人类观为生态文明法治奠定人性基础,拓展自然观为生态文明法治建立系统思维,发展法律观为生态文明法治汇聚整体性方法。“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命题转化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实践,要进一步补齐生态环境立法短板、以法治促进和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环境司法专门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与生态变化,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海陆交互关键带为典型研究区,山水林田湖草为基本单元,依据中国陆地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指标,采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开展该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和生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8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区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格局下,山田的面积减少83 km2,...  相似文献   

13.
关于沙尘暴物质来源,至今学术界还没有达到共识.据动态观测显示,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前5年达每年2 460平方千米,后5年则高达每年3 436平方千米.由此看出,沙漠一直在扩大.沙地草地生态系统退化诱发的最直接环境灾害就是沙尘暴,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正在发生着大范围的沙漠、沙地、草地的生态退化.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与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内在的理论关联,运用比较方法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意涵,阐明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世界观、生态发展观和生态治理观方面的积极承扬,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需要,是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共享美好生态福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发展。这一概念不仅继承了西方古代哲学的相关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与宇宙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习近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六大原则”,是对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原则的进一步提升,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付姗  邓嘉欣  胡启武 《地理教育》2022,(z1):118-120
一、构建地理课程思政案例库 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是影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地理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模块、人文地理模块、区域地理模块、经济地理模块、生态环境模块、可持续发展模块等,与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治理、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战"、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推进生态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倡导以生态理性为价值共识,以整体性思维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纽带,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为行动内容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新样态,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不仅彰显了价值和精神形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还突出了以组织形态构建的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以共同体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多维逻辑关系为指引,意在生态治理场域中型塑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体;以整体性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为理论支撑,强调在生态治理中的单元体与共同体间建构集包容性与整体性于一体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新时代,践行生态治理共同体理念,倡导唤醒“生态理性”意识,推动共治行动整体化、治理体系科学化及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球生态和谐共治塑造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具有四个既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独立的层面:一是作为自然环境治理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层面的生态文明;三是作为价值、理念和方法层面的生态文明;四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复杂巨系统层面的生态文明。整体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厘清四者的逻辑关系。自然环境治理层面的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自然环境治理困境需要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中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方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重涵义的深层关联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