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以想象性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如同“文学香港”、“文学上海”对城市文化身份的成功塑造,“文学深圳”也可为构建深圳城市文化做出独特贡献。目前,深圳文学在呈现城市形象方面尚处于无名状态,读者感知到的是一种零散、片面甚至扭曲的城市形象。深圳作家于此应有文化警醒,自觉张扬深圳城市主体性,积极营造一个“文学深圳”的“语词城市”,为深圳城市文化认同提供精神性支撑。  相似文献   

2.
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都十分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新闻只能对社会生活进行“再现”、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现”的准确性上。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不论是文学的真实性还是新闻的真实性,都更要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地域和家族视野中展开清代江南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域与家族视野中展开对文学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路经、新方法。作家创作往往受其“文化根性”的影响,而“文化根性”的形成,不但与国家意识形态和道德文明在地化影响有关,也与地方自然生态环境有关,与地方民情习尚有关。家族同样也与“文化根性”相系,家族的家风、家学、家脉对作家创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地域和家族对文学的影响在江南表现得相当突出,可以说“江南”是文学研究中特具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样本。  相似文献   

4.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变迁中。“大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特点,同时也就孕育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富有特色的朴茂粗犷的“大洼文化”。置于燕赵文化圈内的大洼文化深受燕赵之风熏染,形成与燕赵文化内核同质同构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鲜明的体现着燕赵风骨。独特的“大洼文化”是“大洼文学”形成的生活源泉,“大洼文化”滋养了作家们的诗性品格。“大洼文学”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继“荷花淀派”文学和“大运河文学”之后,沦州文学板块乃至整个河北文学板块中的重要一支。随着黄骅经济的发展,作家作品的不断成熟,“大洼文学”在逐步走向繁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朝鲜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文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探讨了文学课程的实施方案。笔者认为,朝鲜语专业文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韩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应该基于互文性理论建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考虑外语文学教学策略和情感、价值观因素教学,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终极是“回家”,“家”是文学永恒的母题,“回家”是永恒的催逼,是不变的困绕,是情感的归依,是人生困境的超越与突破。文学终极是无极,无极的尽头是心灵家园的建构与皈依。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但从宏观上来看,“世俗化”是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多种成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渊源、文学传统、现实状况以及作家创作心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是时代的呼唤 ,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但目前 ,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普遍较差。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有四个方法步骤 :再现形象 ,培养感知力 ;再造具象 ,活跃想象力 ;净化心灵 ,丰富情感力 ;升华认识 ,提高理解力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为基诺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也成为基诺族作家书写的重要对象。基诺族作家文学见证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了解起步阶段的学校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从细微处弥补宏观调查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选择体量小、写实风格的散文和诗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诺族作家对教师的正面书写,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促使基诺族作家将目光聚焦于教师慈爱善良、无私奉献的形象特征;基于此形成了基诺族师生关系的和谐书写。基诺族作家文学作品记录和反映着民族学校教育与作家文学之间的特殊关联,是这个民族重要历史进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学”不仅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的基本论述语境。虽然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已成共识,但在关于世界文学的众多论述中,直接从语言视角切入展开的不多。文章以世界语言地理和语言史为背景,借助对卡萨诺瓦关于“世界文学共和国”论述的分析,尝试以语言地理及其文化政治为视角,从语际间的不平等关系、语言区域内部的差异、作家个体的创造性语言策略等不同层面,提出展开世界文学谱系研究的可能性及其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对其界定往往是沿着“写的是什么”的思路来求索的 ,把触及了“文化之根”即传统文化的文学都聚合到“寻根文学”的旗帜下 ,实际上也就处在了一种无边的状态。而通过考察作家在表现“文化之根”时所持的态度和所作出的艺术化处理就会发现 ,“寻根文学”表现的是作家面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度的困惑 ,这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是作家一段特殊心路历程的写照 ,可见 ,沿着“怎么样表现”的思路可以充分揭示“寻根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文学地理学的路径观照马自祥的长篇小说《阿干歌》,以民族、地域文化、口传文学《阿干歌》、“花儿”为切入点,探析了实体地理空间对作家的塑形,由此可以感知精神地理背后深层的文化语境、文本描写地理与实体地理的互动关系、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点在于学科定位,由一般的文学地理现象研究到文学地理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走向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在理论、方法与体系建构三大核心环节同步推进,系统整合.根据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要求,今后应重点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断代文学地理、区域文学地理、城市文学地理、文人群体活动空间以及文学地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周啸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强烈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真实情感关系。这种人地关系的表现上承古代流寓文学的遗风,不宜用离散文学或漂泊文学的概念笼而统之。周啸虹的文学创作对我们思考作家的文化身份与所处地域的关系、流寓状态下人与地域的复杂状态及其创作对文学地理研究的意义,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一书,深深地拨动了西藏文学之“弦”。马原和扎西达娃,是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与寻根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两住重量级的西藏作家。寻根文学虽然短命而夭折了,西藏文学之“弦”并没有断。笔者热切地期盼着,能够有更多的人来拨动西藏文学之“弦”。  相似文献   

18.
流散文学(Diasporie Literature)作为对“流散”(Diaspora)现象的历史文化内蕴进行诗性表征的文学样式,滥觞于希伯莱圣经正典和次典(Apocrypha),近代犹太文学就是一种典型的流散文学。“流散”虽然最初指犹太人散居世界的历史事实,但并非为犹太人所独有。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流散已成了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流散族裔运用居住国的语言,书写在异质文化条件下的文化境遇和文化困惑,从而涌现了大量流散文学作品和流散作家。“20世纪那些伟大的英国作家,他们几乎都是跨越了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文化总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未得到重视,甚至将二者看成互不相关之物,以至于限制了文学作品的深入发展与繁荣,也影响了文化的继承与改造。直到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的出现,文化才逐渐成为众多作家和批评家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才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的“还乡”母题创作植根于中国乡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还乡”母题文学先后呈现出“缱绻的美梦一沉重的思考一冷漠的叙事”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这3种不同的情感形态与中国乡土所经历的现代发展道路息息相关,交通的发展、作家身份的变化、启蒙的出现与消解等因素,决定了中国“还乡”母题文学的情感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