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度。基于此,结合安徽省2011—2014年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耦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安徽省电子商务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水平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但目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最高时仍未超过0.5属于低水平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取了21个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唐山市2001年—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最后,针对唐山市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借鉴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模型包含4个一级指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信息化水平、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商贸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运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我国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广东省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高,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次之,而甘肃、青海、西藏、宁夏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最弱,其他省、市、自治区居中。根据分析结果,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电子商务,并且要重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35个指标,分别建立区域社会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系统综合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距离协调度,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及其协调发展水平作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97-2006年陕西省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趋好,由1997年的濒临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演进到2006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研究期后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施加的压力持续增加,环境改善速度趋缓,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度水平下降,协调发展度水平增长缓慢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现代化建设,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实现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文章阐述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同关系,从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错位、政行校企机制缺位及教学资源组织能力不足等方面揭示了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建构政行校企平台、增强教学资源组织水平等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能够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不断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分析了中小城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现状,从存在问题出发,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构建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各区域经济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从各区综合打分得出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对总体差异的各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探究出黑龙江省各地区经济存在差异原因,并相应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以促进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江苏实现全面进步的关键所在。笔者运用因子分析方法,选取12个指标作为衡量江苏13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始数据,对江苏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考察,找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并探讨其成因,进而提出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规律性,本文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作了展望。同时阐明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通过对有代表性意义的反映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证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两者可以互动发展。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是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其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具备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其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协调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推进高职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中共一贯重视这一问题,并依据各个时期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历史条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了有益探索并提出了相应时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其大致轮廓是:充分利用沿海,实现均衡布局——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优先发展沿海,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到1992年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坚持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1992年后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中共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索过程是党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探索经验可总结为:一是在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发展重点,政策步骤等战略确定上要精心研究、实事求是、科学统筹.二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是必须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四是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教育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了应对经济发展新趋势,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应用型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理论基础,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能为应用型教育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结合应用型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推动应用型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广西经济及高职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了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高等教育资源、条件和质量也相对较优;提出以杭州、宁波为龙头,逐步提升全省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强化区域闻与区域内部协作,促进区域高职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错位专业布局,突出本地特色.  相似文献   

16.
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地区及省内汉族地区都相对落后,而且民族地区之问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本论文选取1996~2006年的数据对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之原因所在;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发达地区及省内汉族地区都相对落后,而且民族地区之问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本论文选取1996~2006年的数据对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之原因所在;并针对各区域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支持入境旅游发展的同时,入境旅游也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二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本文以西藏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理论构建了西藏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2003-2017年西藏入境旅游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由严重失调演变为初级协调,最高达到0.632。  相似文献   

19.
分析广西经济及高职教育发展现状,针对广西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创新绩效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在理论层面,从影响机制、非线性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三个方面探索了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在实证层面,通过构建2013~2019年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指数,针对理论层面的探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享受到了更大的数字经济红利;(2)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4)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