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锦树现象"与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代作家学者黄锦树的马华文学论述,因观点的偏激和措辞的尖锐,而引发马华文坛学术与道德关系的争论.本文认为"黄锦树现象"是当代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聚焦式体现.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雨》是马华新生代作家黄锦树近年来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远隔重洋,身在中国台湾的黄锦树以其童年至青年时期的胶林生活为背景开始自己的热带记忆追寻之旅,在文本中与热带记忆展开对话,思考马来华人的生存困境与自己的身份认同。“归来”是《雨》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旨在从三个层次对黄锦树《雨》中的“归来”主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归来”的限度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诗是马华文学中最活跃的部分,新世代诗人群体的崛起成为90年代马华文学最突出的现象。本文认为新锐诗人的创作实践构成了马华新诗意识形态和艺术方式变革的新景观,也带来了90年代马华文学再出发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5.
中国性在马华文学(化)中展现出怎样的姿态?其中蕴涵了怎样的吊诡?文章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归纳并剖析了错综复杂的中国性的表现层面和其中诸多吊诡之处,而且还就如何中国性、中国性与本土性的纠葛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黄锦树作为马华新生代作家的核心人物,其挑战传统的异端姿态引起了马华文坛的极大关注,可以从失踪——寻找的叙事模式、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象征、诡谲的叙事手法、实验性的后设技术等几个层面深入阐释作家创作的多元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7.
渊源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新马华文文学,从一开始便以现实主义作为其方法的主流:“马华文学一开始便沿着中国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萌芽、开花而结果,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①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这是因为马华文学创作是接受中国文学的传统来的,”“其次,也是主要的一点,则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华社会一开始就是殖民地社会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因而来自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大部分写作人,就不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精神昂扬的浪漫主义作家,不能感到本身有力量,有信心来突破…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与马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从中国“五四”新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和接受到当下马华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文学和作为中国大陆文学支流的台港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都是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的。从“五四”新文学对马来亚的影响、马华文学的艰难求存与当下马华文坛新变三个角度考察,从近一个世纪的马华与中国现代文学交流的过程,可以寻找出两地文学的文化交流模式.勾勒出马华文学在中国性与本土性之间互为勾联与纠葛的文学脉络和精神图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0.
生机与危机并存──浅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现状和前景岳玉杰马华文学发韧于1919年,70余年风风雨雨的历程,几成绝响,如今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但也面临看困惑的选择。一方面,马华文学在努力争取纳入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主流的同时,正雄心勃勃地要“走向世界”。进入...  相似文献   

11.
马华新生代作家作为马华文坛的生力军,以其鲜明的个人化解构历史叙事挑战、颠覆了马华文学传统的宏大历史叙事,重构了一种非主流的民间化个人野史。文章立足于作品解读,试图从重构民间化、个人化的历史真实,否定历史叙事再现历史真相的可能性两个层面深入探讨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历史叙事观。  相似文献   

12.
马华文学源于中国30年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主潮,形成了自身的现实主义传统。云里风的创作,孕于这种传统之中,并以其从现实的痛苦到理想的超越的创作特色,丰富了这种传统。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4.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孟沙属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年一辈作家中的中坚和骨干人物。一九五六年还在初中读书时便已发表了处女作,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了近四十年的创作历史。无论就他本人的创作,或是对马华文学的发展来说,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创作上,他是马华文坛出名的“多面手”。对此,马华文学界前辈著名作家方北方先生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对于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都写得很好。……可以说是具有多方面写作才华的作家.在马华文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大陆场域的马华文学研究,其话语嬗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文学框架内部展开的时代批评话语(1985—1994);2.世界华文文学整体观视野中展开的学科理论(1995—2004);3.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结构中展开的学术研究范式(2005—2020)。在宏观整合和微观聚焦的张力结构中交错发展的马华文学研究,一方面显示了华文文学研究从台港到海外再到整合世界的宏观视野;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马华文学研究从东南亚华文文学框架到新马文学一体,再到马华文学自身的微观聚焦。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方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在中国度过,特别是1937—1947的十年岁月,在这十年的求学生涯里,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对方北方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长篇代表作“风云三部曲”彰显着他文脉中的中国(文学)经验。而另一部长篇代表作“马来亚三部曲”是方北方反映新马华人由移民心态转向本土认同的重要代表作,他以个人影射历史,为马华现实主义文学打下了重要基础。在近七十的文学生涯中,执守于马来西亚认同的方北方,关心着马华社会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自己蓬勃的创作力、饱满的激情,倾诉着他对新马社会的关心,这种人道主义情怀是他留给马华文坛的重要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在奔腾汹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经历了一场继“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最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打破了“文革”期间文学的封闭系统和“样板化”、“统一化”的格局,开始了一个多边选择、多元探索的文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作家们对文学的思考、对文学的探求、对文学的主张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如,在创作方法上,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除了现实主义之外,还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荒诞派、感觉印象派、现代派(中国式的现代派)等,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也打破了以往固有的艺术模式。以小说而论,有的作家仍然倾心于从人与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