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  相似文献   

2.
1981年仲夏,我从学校毕业,手拿一个被称之为“档案”的纸袋,兴冲冲地去组织部门报到.还未进门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走进屋里,只见五、六个人围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正嚎啕大哭,那哭声震颤人的心灵.见我进来有人问找谁,我递上毕业生分配介绍信和纸袋说报到上班.那人接过介绍信和纸袋安排我坐下,随后与另外一位同事走到里面商议.老妇人还在哭泣,我好奇地站起身来问围着她的人,老妇人为什么这么伤心?一位同志告诉我她老伴的档案找到了.我纳闷档案找到了还哭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4.
在澳大利亚悉尼居住的华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雪梨中文电视台”的.“雪梨”,是居澳华人对悉尼的中文称谓.我到悉尼的第一天晚上,就看到了该台《百家谈》栏目播出的关于一部分持假商务签证入境而被投入监禁的大陆华人的报道.电视台组织作家、律师等座谈,对当事人应有的权益给予舆论援助.亲友们告诉我,中文电视台是由一群祖国大陆留学生自筹资金办起来的.我听了,对他们油然生出敬意.  相似文献   

5.
赵婕  辛渺 《出版参考》2005,(4):39-39
一周之内,路子找理由大老远和我连续见了三次面。每次见面,她都穿了漂亮的新衣服,我忍不住称赞她。每次她都很兴奋地问:“真的吗?真的很漂亮吗?”最后,她告诉我,这三套衣服,是她和他最近三次见面时候穿的。我也非常高兴,很喜欢她这样子呈现在她所爱的人面前。我也是这样,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的次数有限,所以,我每次见他所穿的衣服一定记得穿给路子看看。这是我们之间特殊的分享方式,除了述说那些细节,还要彼此帮忙留存一些印象。路子对我说:“你知道吗,  相似文献   

6.
她出生在美国,7岁时回到家乡台湾;18岁时,她又到美国一流学府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管理;2003年,还在读书的她到秘鲁实习,那里的贫困触动了她.她时常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好的机会,而那些贫穷的人没有?在一个贫穷的地方,我很容易就可以搭车、搭飞机,但那里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女孩从此下定决心将来要自己创业,给贫困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此改变一些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7.
别问我是谁     
一日逛街,于商场的千百人之中遇见我所遇见的她,只见她盈盈笑问我:"最近好么?"听来定是多年未见的旧识,可我脑中迅速搜索,却没有关于她的一丁点记忆。心里紧张地猛想:她究竟是谁?刚想开口说:"小姐,你认错人了吧?"却  相似文献   

8.
在郴州档案系统,每一个提起北湖区档案局干部唐资平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这位早年丧父、11岁就背负养家重担的坚韧女子,历经多个工作岗位,始终任劳任怨.成为档案人之后,更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使为抢救档案而染上顽疾,即使因忘情工作而至今未婚,她都始终无怨无悔.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兰台事业如此倾情?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甘愿毫无保留地为之奉献青春和热血?  相似文献   

9.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10.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1.
她失恋了,31岁,有点输不起的年龄,输给了一个比自己小7岁的女孩子!再不甘、再苦撑、再绝望--也挽回不了他的心. 男人的心一旦离开了你,身体的走,是迟早的事情. "心会跟爱一起走",谁在唱? 于是,她约了我,相信我有足够的耐心听她的滔滔不绝--漫漫长夜里,她夸张地、声嘶力竭地诉说过去的情爱,一直讲到她要吐--她已经两天没吃没喝了.  相似文献   

12.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3.
回到家中,已经晚上十点多了,老婆一如既往地在客厅坐着,等待我回来。 我进了门,简单地告诉她我的决定:“老婆,我把工作辞掉了!”她张着嘴,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从鼻子里发出了“哈啊——”的长声。 “为什么?”她试着了解情况。 我忽然开始觉得烦躁起来:“你听不懂国语吗?”  相似文献   

14.
正记住,物质,地位,名誉就算失去,还能从头再来,但家人呢?珍惜!如果这就是爱1.姥爷去世了。妈妈平静地处理完后事,晚上回来她栽倒在床上抽泣道:"女儿,你知道吗,妈妈没有爸爸了……"我顿时心酸至极。2.出国一年,回来时妈妈已患上老年痴呆,迷迷糊糊,不认人。我走到床边看她时,她竟忽然冲我笑了,说:"你胖了。"3.今天坐火车,两个老婆婆坐在我身边,其中一个是来送另一个的,两人双手拉在一起不停念叨着。要发车了,一个老婆婆下  相似文献   

15.
腾飞 《新闻天地》2006,(10):28-31
如今,已经过完9岁生日的小男孩陈绪,在见到生人时都会害怕地发抖。听到屋外的汽车喇叭声或者轻微的响声,都会马上瑟缩到屋子的一隅,颤抖着对妈妈说:“求求你,妈妈,别把我送人呀,别不要我呀……”“妈妈,你能等我睡着后再把我送人吗?”听到自己的孩子可怜兮兮地哀求自己,作为母亲的陈波心碎了,她一边抽泣一边安慰着小陈绪:“不哭了不哭,乖孩子,娘怎么舍得把你送人?”意外之喜,喜获“爱心”承诺家住黑龙江省铁力市的陈波是该市乳品厂的下岗职工。1999年陈波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和而离婚。离婚后陈波、和她不到3岁的儿子陈绪还有已经74  相似文献   

16.
随笔     
私下里,我对新浪名人博客很高兴,无他,盖因他们一时失手,把在下也错当作名人放进去了。在列表上,我前面是叶永烈, 余秋雨排我后面,张靓颖还在我远远远远……的后面——嗯,我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们以姓氏首字母排序。我从来没认真看过名人博客,盖因另一个“私下里”,我相信大部分都非本人所写,潘石屹潘总日理万机之余还来写博客? 明明在传闻中极度失和的明星们在博上还亲亲热热互称对方名字,且感谢对方帮助? 所以当我的朋友看了某美女+才女+名女的博客,兴冲冲对我道:“她的文字很单纯,似乎和传言的小太妹形象不合。”我便冷冷道:“你以为那是她写的?那是她公司的人/助理/保姆所写。”当然,这是宣传的一部分,对明星来说,在镜头面前微笑与在博客上微笑,没有质的区别。我忘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说最早提出博客概念的人,希望博客成为小道消息的汇总地和集散地。我没能力传小道消息,倒是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与读者     
1986年春节,大年初二。我正坐在房里看电视,老父亲走到我跟前:“阿云,有一个女同志来给你拜年。”我站起来走到小客厅,没见人,却见桌上放着一网兜苹果。“哎,怎么走了?”老父亲也颇为奇怪,“她说她是一个医生,专门从汉口跑来看你。”“是她!”我惊叫了一声,毫不迟疑地提起苹果就往楼下追,没人,又往电车站  相似文献   

18.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19.
用身体验才能用心体会中央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新春走基层"中,曾坐火车再转长途汽车跟拍一个小姑娘从北京回河南老家,她陪小姑娘聊了一路.第二天,那个小姑娘给她发短信说,"谢谢你陪了我一天,让旅途不那么孤单.我以为记者只会问问题不会聊天,原来你们也会聊天呀."这个例子挺让人感慨.记者会跟家里人、朋友、同事聊天,可为什么一拿起话筒就不会了呢?关键在于关注点放在哪儿?关心的是片子,还是采访对象?是把采访对象当作关心的主体,还是只当成报道中的论据?  相似文献   

20.
苦难与不朽     
戴厚英“走了”.“走”得那么惨烈.我想说些什么,心里血在涌动.尽管,我只是她的作品的喜爱者.戴厚英生前曾对人说:“我安分守己,十分安分守己.(厉害)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安分守己的权利.”然而可悲的是她连“安分守己”的权利也被残忍地剥夺了.刀砍她的人是她早年在安徽家乡上学时的老师之孙子.她死于她的善良本性上.她受托为老师之孙在沪介绍工作,又先后热情在家接待此人,不想此人恩将仇报,图财害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