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翻译一句英文谚语:  相似文献   

4.
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文章对<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作了探源溯流的系统考查,实事求是地阐明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的两面性,细致分析了曹操从历史人物向文学典型的演变过程;通过这种考查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深刻认识曹操这个艺术典型的审美价值,以及曹操形象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演义>曹操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清人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汉魏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了搜罗人才,许多当政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其中曹操最引人注目。曹操曾三次下达“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人才,结果许多文人、名士投靠了曹操。这些人才对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巩固政权起了重  相似文献   

6.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年代,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彧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就被逼自杀.可见,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比兴、引用等艺术手法的含义; 3.学习曹操珍惜时光、奋发图强的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张静娟 《四川教育》2004,(12):28-29
创造性阅读———让生命充满智慧【案例描述】《赤壁之战》:“给曹操的一封信”思考、理解“火攻”第一步———“写信假降”这一节时,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学生说说黄盖在这封信中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认真地读了文中的三句话:一是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八十万大军;二是说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三是说他愿意脱离东吴,带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之后我问:“曹操接到黄盖的信后表现怎样?”“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仅仅三句话就使统率八十万大军的曹操信以为真,曹操也未免太浅薄了吧。”“黄盖的信中还写了其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解读一代枭雄曹操的人才观.通过剖析曹操的人才观与时代文化特征间的关系,把握曹操人才观与时代观、发展观、功业观的内在统一,探究曹操人才观的独到与人才经营的成功,并依据现代人才管理理念揭示曹操人才观内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中国传统政治策略中的范例,其效应表现为正反两方面:这一策略是曹操获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是曹操取得军阀间合纵连横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此策略在后期限制了曹操军事行动的自由度,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联盟为自己安排了掘墓人.  相似文献   

11.
对曹操的“唯才是举”,人们往往推崇有加,关于曹操杀戮人才的原因,也多归结于“性忌”。据学界研究,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唯才是举”的地域及阶级局限曹操多次下令选拔人才,如建安八年(203年)的《论吏士行能令》、十五年(210年)的《求贤令》、  相似文献   

12.
<正>【专题任务】运用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立体读取曹操、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人生取向。【预习任务】1.阅读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内涵,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两位诗人人生状态的诗句。2.阅读曹操《却东门行》、陶渊明《杂诗(其二)》,感知诗人不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3.
攻邺之役的胜利对曹操统一北方具有决定性意义.官渡之战获胜后,曹操信心倍增,把进攻目标确定为冀州首府邺城.经过充分准备,进展顺利.三个阶段都达到了预期目的.曹操麾下著名谋臣、战将几乎都参加了此次战役,他们在曹操统一指挥下各施所长,分工协作,形成强大合力,赢得了胜利.攻邺之役的胜利使曹操的实力走上鼎盛,决定了他对北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判断,西高穴大墓应该是一座东汉晚期的高等级贵族墓;由出土的圭可以确定其是一座东汉晚期的某一个王的墓;由出土的具有“魏武王常所用”铭文的石质器物,可以进一步确定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是东汉晚期被封为魏王、死后曾被谥称为魏武王的曹操.因此,考古学界对于西高穴大墓即曹操高陵的判断正确,定性准确.以两宋为界,北宋以前,曹操高陵的所在,文献中一直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疑问,更没有所谓疑冢之说.自南宋始,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产生并流布开来.究其原因,这主要与曹操高陵的西晋被盗以及后来北宋的修复有关.曹操墓在西晋被盗后,墓葬暴露,其所在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北宋对曹操墓的修葺与保护,使曹操高陵因被盗而形成的识别标识湮灭;加之地表植被的恢复,原本“不封不树”的曹操墓与周边环境统一,外表已难辨识;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守冢户逃离,曹操墓就渐渐成为人们不知所在的疑问.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施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能力培养目标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和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2.读懂诗意,体会慷慨悲壮的风格特色;3.掌握诗歌中的文言词语,改写诗歌。【教学内容】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2.讲解诗意,改写诗歌;3.欣赏诗歌意境和艺术特色。【学情分析】1.在上高中以前,学生对曹操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传统戏曲和古代小说特别是《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17.
评曹操     
曹操是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一大奸臣,这往往指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他个性中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敢说敢做的特点.真正的曹操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正>董承等人立誓除掉曹操,捐躯报效献帝,不料,董承家奴秦庆童因事对其怀恨在心,入曹操府告发吉太医,吉太医、董承等人遭曹操毒手而死。那一纸盟书上的刘备、马腾等人也成了曹操的“眼中钉,肉中刺”,曹操分兵五路征讨刘备。刘备欲趁曹操远道初至困乏之际偷袭曹操,可曹操早有准备,张飞败走芒砀山,刘备落荒而逃,投奔袁绍。曹操取小沛,攻徐州。关羽护刘备妻小,死守下邳。曹操爱惜关羽才德,听取程昱计谋,  相似文献   

19.
关于曹操的评价,"乱世之枭雄"似乎是基本的定论,倒也简洁明了。而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则认为曹操的性格是最为复杂的。但是人们终究要认识曹操,客观地评价曹操。事实上,从曹操做过的几件小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不同寻常的智慧。从望梅止渴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不寻常的素质和魄力进行了巧妙的激励;从割发代首中,可以看出曹操用机智的权宜做出了兼顾两全的决断;从绝妙好辞中,可以看出曹操用独到的眼光一直关注看到事情背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语文课的任务是学习新课《赤壁之战》,在引导学生自学全文之后,我与学生一起首先探究“战役的起因”。学生很快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一句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这时,张皓突然站起来质疑:“老师,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红珊说:“曹操发动战争,当然是坏人。”“不对,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应该算是好人。”安丹争辩道。叶慧站起来有理有据地说:“课文最后讲,‘曹操见手下的兵将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得带了他们从华容道逃跑。’‘丢盔弃甲’、‘逃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