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位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他的优秀作品,在民主革命时期,放出异样光彩,直至今日,仍拥有广大读者群。这一惹人注目的现象,促使人们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重新作出评价。文革期间,由于“左”倾路线影响,曾对巴金的思想作了错误批判,给他戴上了无政府主义者的帽子。事实证明,巴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本文试对巴金革命  相似文献   

2.
无政府主义对巴金小说创作是有影响的,但巴金只是一个“克鲁泡特金主义者”,他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的主导面是革命民主主义。因此,其小说涉及到“无政府主义”问题时,又有其特殊的思想内容:在赞颂无政府主义的同时,批评无政府主义的盲动;用集体主义否定无政府主义;用暴力行动否定无政府主义者提倡的相互让步论;划清无政府主义与恐怖主义界限……  相似文献   

3.
由于巴金对以俄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与基督教等现代西方文化的接受使他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视野,从而导致了其怨恨体验的产生。巴金小说的怨恨首先是对旧社会制度尤其传统文化中家族制度的外向怨恨。同时也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在知识分子本身与他自己思想深处存在着极大的积淀与制约,从而又导致了其怨恨的现代性体验由外发转向内省,由怨恨制度转向怨恨知识分子本身,由怨恨他者转为怨恨自我。  相似文献   

4.
关于“巴金”笔名的由来历来说法颇多,曾有过不少讹传。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巴金青年时代酷爱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著作,有心追随他们,“巴金”这两个字就是作家撷取这两位知名无政府主义者的音译字的首尾而成。其实不然。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巴金”这个笔名的不同说法,巴金自己曾在不同场合做过多次诠释,应该说是澄清了过去那种以讹传讹的说法。1957年9月27日,他在致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笔名作了注解:“1928年8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  相似文献   

5.
巴金最初的梦想是做一个社会革命家,但后来却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考察他对其早期无政府主义信仰的动摇和放弃并且选择文学创作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对于了解巴金人生追求的转变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也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6.
马赫诺运动是1918-1921年俄国内战期间乌克兰南部最贫穷最革命的工农发起的游击运动,它为农民的利益而战,因其由马赫诺等无政府主义者领导,所以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运动。马赫诺运动尝试进行社会革命,组织城乡进行商品直接交换,召开地区自治代表大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自由劳工苏维埃和自由公社,进行诸如建立无政府学校等文化活动,成功地将无政府主义理念运用于实践,从而使马赫诺运动地区形成了"无政府王国"。然而这种"无政府王国"存在短暂。无政府主义者在马赫诺运动中从希望、崛起、抗争最后到失望。马赫诺的失败标志着俄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终结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巴金早期的编辑活动基本上是为了实践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这一目标来进行的。随着他在无政府主义理论实践探索上的失败,以及文学创作的成功使巴金开始向着文学活动转向。特别是参加《文学季刊》的编辑实践活动为他后来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巴金是现代最具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家之一。他带有一种先天的受难意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父辈文化具有一种“罪感”意识。这使他对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反封建的情绪也由此而加大。巴金的“罪感”心理的载体,往往是作品的叙述者“我”,叙述者“我”完成了对作品情感的渲染,使作品充满了悲怆的主旋律。巴金的感伤主义,既抒发了现代青年无路可走的焦虑的情感,也是人道主义意识受挫后的心灵的挣扎。  相似文献   

9.
谭平山先生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是一位杰出的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他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新文化运动后,作为三民主义忠实拥护者的谭平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批判无政府主义,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参与创立了广东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国共合作中,他利用"身份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并发展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他秉持廉洁公正、爱国爱民的理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及实践引领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与价值重塑,开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也见证了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10.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宗教对鲁迅和巴金的思想和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讨论中国现代作家宗教意识的一致性和复杂性。比之鲁迅,巴金在宗教文化价值选择更趋向西方文化。诠释耶稣受难,鲁迅忿愤先知与庸众之间的差距,而巴金则推崇为信仰殉道的精神。宗教的文化意向和文化原型在人对现代社会的探求中变得越来越私人化,从鲁迅与巴金的宗教意识比较上,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探寻的人生哲理和各自追求的文化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茅盾对外国文学的泽介是与他在二十年代初期从事文学评论活动同时起步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位视野开阔,具有世界文化意识的先驱者,他既“穷本溯源”地对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作一番系统的研究,切实掌握它的来龙去脉,又密切注视着近现代世界文学潮流的嬗变,为中国文学适应时代需要而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变革,寻求可供参照的借鉴。当时,他  相似文献   

13.
东方现代“流散文学”是20世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现象,体现了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东方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和艰难选择的一个侧面。东方现代“流散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古代“流散文学”的特点:规模和影响远胜于古代;不再对异质文化充满新奇感和紧张感。将索因卡当作“后殖民主义作家”的代表,已是学界的共识,但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谱系中来考察索因卡,我们认为他是现代非洲典型的流散作家,既有穿梭于本土与西方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感受,也有非洲作家“本土流散”的深刻体悟,更有创作中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不同于一般流散作家具有的身份困惑和焦虑,索因卡更多地认同异质文化的融合和人类的进步与自由,从东方现代“流散文学”的视角能更好地揭示索因卡文学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一些现代文学史书籍在谈到巴金前期创作时,都提及樊赛蒂、萨何一案对巴金创作《灭亡》的影响。但在陈述这件事时都有疏失之处。如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不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拯救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工人,巴金奉为“先生”的凡宰地免受死刑的抗议运动,而美国政府不顾各国舆论的警告,仍下今令他处死…… 黄修已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一九二七年,巴金在法国听到美国政府杀害两名无辜的意大利人的消息……赵遐秋、曾庆瑞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巴金)又听到了美国政府杀害了两个意大利工人──樊赛蒂和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在阐述巴金在自己两大小说创作高峰时期-“激流时期”和“寒夜时期”文化思考视角的转变,展示了“寒夜时期”的巴金对现代社会的物质构成、权力话语意识,知识者的人格构成以及生命本体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巴金 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的独特贡献和巴金小说特有的文化超越性,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探讨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变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系列杰出作家的光辉代表,是矗立在世界文学高峰上的一座丰碑和作家们景仰、学习的榜样,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和“文学艺术中世界性的学校”。他长达约60年的创作生涯贯穿了俄国解放运动的三个时期。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的变迁和革命的进程,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发生变化,由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的进步青年发展成为宗法制农民的代表。他的矛盾和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也和他独特的个性分不开。他的真诚、执著、勤奋造就了他的成功。托尔斯泰网站是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之一,它的建立将为人们了解和学习托尔斯泰提供一个园地。  相似文献   

17.
以刘忠士(即钟时)为核心的美国旧金山华人无政府主义团体"乎社",其机关刊物《平等》(1927-1931)是以时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为中心来展开编辑工作的。这份杂志超越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活动框架,发挥了其作为面向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窗口的机能。这既是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世界性趋向的表达,同时也是在法国、美国、中国之间构筑信息与思想网络的刘忠士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妈祖信仰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认同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仰为载体建构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妈祖信仰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主要信仰之一,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华人共同意识,组织华人参与集体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马来西亚种族多样、文化异质的多元社会里,妈祖信仰通过仪式、建立会馆组织等途径建构了华人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特别受俄国文化影响并产生了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多重复杂效应,今天应该对此反思并予以评估。五四接受俄国文化首先是基于对其情感上的认同,但寻找并强调中俄文化的“相似性”是为了更好地输入俄国启蒙主义文化,大量译介现实主义文学名著和有关理论,使五四极为受益也导致对俄国文化基本层面的误读,即引发五四不是在学理上认真分析后接受更有恒久性价值的俄国人文主义文化,而是热衷于吸收革命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并由此影响马列主义接受的质量;拒绝同期俄国自由主义文化,也就进一步强化接受俄国的实用性和激进主义,并进一步促进五四整体性(totalistic)反传统主义行为及20世纪绵延不断的反传统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20.
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命理论的贫困和饥渴,呼唤着一种新思想、新理论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条件。五四运动则把存在于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的否定资本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来自西方又相当激烈地批判西方的特性与中国人民当时具有的反传统意识和民族主义精神相一致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社会并得到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