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其实现在的我已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半年前竖在便利店架子上的《明日风尚》究竟是什么样子了,只依稀记得有个特别大的“明”字,和周围一大堆杂志混在一起,一直到北京的设计师朋友打电话给我,仿佛发布一条爆炸性新闻般地对我说:“快去看看最新的《明日风尚》吧,他们请了陆智昌做整体设计!”我半信半疑,跑到街上,看到新的《明日风尚》海报,立时相信朋友的消息不假,这样半幅黑白图片半幅矜持小字的阴柔封面,不用打任何Logo都知道是陆智昌的设计。又直到在书报亭里再次撞见《明日风尚》的真身,  相似文献   

2.
[原文]要做则做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此大谬③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④,大误终身。家⑤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⑦。世人若被明日累⑧,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⑨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年轻人每逢遇到事情。后生家:年轻人。临事:遇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里应伯爵问西门庆:"明日乔家那头几位人来?"西门庆道:"有他家做皇亲的五太太。明日我又不在家,早晨从庙中上元醮,又是府里周菊轩那里请吃酒。"这个回答驴头不对马嘴:乔家诸位人等统统略去不提,只说了一个皇亲五太太,下面急转弯拐到去周守备那儿吃酒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2月21日,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编者注:“网络原生报”即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的网络媒体)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消,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月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它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睹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内地的一些媒体在2月20日晚即从台湾网站上获悉《明日报》第二天关站的报道,如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当即向《明日报》求证(2000年8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借助《明日报》的电子报发送平台ePost发行简、繁体电子报,成为首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过台湾网络发行的祖国内地新闻媒体)。新  相似文献   

5.
慵慨悲歌《明日报》 《明日报》倒闭了。 2001年2月21日,午时。 “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网络原生报的首页上,赫然出现了如上9个醒目的大字和一篇简短的声明。 同日,《明日报》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该报创办人詹宏志宣布《明日报》关闭,并以一种坚定的语气向全体员工认错:“我是以错误的号召,让这么多人才。股东,投入这么一个生不逢时的大试验。”“《明日报》以骄傲开始,就要有尊严的结束。”他认为自己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网络环境成熟时机的判断,其次是动用了超过自己可以承受的资源。 “他低着头、脸…  相似文献   

6.
正当本刊即将付印之际 ,2月20日晚 ,台湾媒体纷纷报道 :《明日报》将于2月21 日上午正式宣布关站 ,香港《壹周刊》集团接收采编人员后将转向平面媒体发展。21日中午 , 《明日报》在其主页上刊出《谢谢网友 ,明日报再见》的启事。作为网络原生媒体 ,《明日报》是 不少传统媒体工作者抱着理想和热忱投身其中的新事业。然而 ,形势的发展未能如人所愿。 《<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 ,诸如此类的大标题纷纷出现在台湾各大媒 体上。有评论指出 :烧钱快、获利难 ,是《明日报》的两大致命伤。或许可以用“虽败犹荣”来形 容《明日报》一年来的拼搏。尽管现在她从网络上消失了 ,但作为网络媒体发展的一个新生事 物 ,相信她将会成为传媒界分析研究的经典个案。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所以本刊在证实了有 关《明日报》的消息后 ,仍决定刊出闵大洪先生的这篇文章 ,因为《明日报》毕竟为网络新闻传 播界留下了值得探究的经验与教训 ,读者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秘书,最早叫"纳言",《尚书·尧典》有记载:"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唯允!"译成白话是:"龙!……我任命你作秘书,早晚传达我的命令,转告下面的意见,应当真实!"  相似文献   

8.
钱爱民 《今传媒》2007,(11):62-62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比如:《在小平同志家做厨师》《名扬海内外的张氏剪纸世家》《他是一点点火花--记中国火花大王季之光》《木偶奇女--记著名木偶表演艺术家许虹》《朱蔚彤和"相纸驱墨画"》《"活鸭子"刘宗流》《节目与听众同在--记全国城市电台十佳节目主持人朱宁》《广电大厦的"基石"--记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张隶军》《给〈绿杨城郭〉添新"绿"--访江苏广电"十大名专栏"主持人石翔》等.这些稿件除被我供职的《扬州广播电视报》采用外,有的还见诸于中央、省内外的一些报刊,并有稿件获全国城市、省政府人物专访和通讯类一、二、三等奖.大概是写的"人物"常能产生点"效应",便有友人戏说我是"吃'人物'饭的",并与我共同探讨怎样把"新闻人物"和"人物新闻"写得好些,再好些.  相似文献   

9.
《我的编辑生涯》,林君雄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林君雄,在他的著作《我的编辑生涯》(以下简称《生涯》)中总结自己40年编辑生涯时说:“虽然我是一只笨鸟,但是尽力了。”这句话说得很平和,并不崇高,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很强  相似文献   

10.
在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辽宁出版集团通过"中外双方共同策划、国际市场直接销售、全球同步出版"等多种合作模式,共计达成版权输出合同和意向112项,成品书出口120种,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万元.其中,莫言的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的版权同时输出到了美国、法国、日本和韩国,"中国风尚"系列图书不仅与法国ICI公司成功签约,而且同时与俄罗斯、新加坡等国书商达成输出意向.  相似文献   

11.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2.
2008年4月末,有关"张国立高空写遗书"的报道吸引了读者的眼球,而后续有关报道却让读者大跌眼镜,不禁对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我是在4月25日北京某报上首先看到第一篇报道——《张国立9000米高空写遗书》。报道  相似文献   

13.
路金波小档案:1997年进入网络公司,以网名李寻欢进行创作,出版《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边缘游戏》、《粉墨谢场》.现为榕树下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策划畅销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若星汉天空下》、《一座城池》、《莲花》等书,更成功推出"小妮子"系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资深球迷",我不但对中国足球队的战绩了然于心,对于媒体的体育报道也日臻"未卜先知"之境界。2007年7月10日,在亚洲杯上首场比赛中国5:1胜马来西亚后,我就猜测到第二天报纸上会为中国队的表现而"叫好声一片",第二天我拿到报纸,用眼一扫,果然不出所料,《亚洲杯漂亮开门红》《朱广沪用兵出特效》《国足给亚洲豪强争了脸》等标题随处可见。然而,一周之后,只是因为0:3输了一场球,各  相似文献   

15.
在1998年第4期《兰台世界》的刊物中,拜读了陈兆祦老师的署名文章--《从中央电视台的"资料"说起》,对我的启迪和帮助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6.
鼠年春节前夕,中央媒体编发两篇我写的小言论:一篇发在中国石油报(2008.1.31)的"毛毛雨"专栏,题为《新年该恭喜啥》;另一篇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专栏,猪年大年三十早6点播报的《过年三说》。两篇拙稿都在"黄金时间"编发,我琢磨沾了"新"和"快"的光。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夏天,《新报》社和"新报风尚网"在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贵州时尚文化节"(包括"德昌祥"杯"首届贵州时尚大赛"、"首届贵州时尚摄影展"、《新报》三周年庆文艺晚会),在"发掘本土新人、培养本土明星"上有了较大突破,这标志着《新报》在贯彻办报宗旨"关注女性、品  相似文献   

18.
吴元栋 《新闻记者》2007,(10):81-82
《新闻记者》月刊今年第8期上发表了林帆先生《〈史记〉与"报告文学"》一文(下面简称"林文"),文章的大意是,通过《史记》与报告文学的类比,认为新闻(林文将新闻通讯视为"报告文学")的写作也可仿效《史记》,采用文学的笔法。我读后觉得文中的许多提法与意见,颇有商讨的必要,现在就来逐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档案法》实施15周年,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促进全省档案事业法制化建设,省档案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飞世兰"杯挡案"一法一例"知识竞赛。本次竞赛设评委会,由省档案局局长田汝正任评委会主任,副局长曾凡刚、王健俐、伊爱华和沈阳沈飞飞世兰档案图书装具有限公司驻黑龙江办事处主任金  相似文献   

20.
许知远小档案:著名自由撰稿人、作家、《经济观察报》原主笔,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曾出版《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纳斯达克的一代》、《昨日与明日》、《思想的冒险》、《新闻业的怀乡病》、《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等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