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若说状元驸马 ,得先从状元谈起。何谓状元 ?状元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 ,起于唐代。科举制度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 (省级的考试 ,考中者为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礼部主持的三年一次的由乡试考中的举人在京城参加的考试 ,考中者为贡士 )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发问的考试 ,考中者为进士 )第一名称“状元”。何谓“驸马” ?相传 ,秦始皇经常出巡 ,每次都要大显军威 ,组织一支庞大的陪巡队伍 ,为防不测 ,秦始皇就在队伍中安排了许多“副车”。每辆“副车”内都坐着一个同秦始皇服饰一样的“替…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268年(1644——1911)中,西北六省(晋、陕、甘、宁、青、新),只考中了一名状元,他就是得中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状元的陕西韩城人王杰。这件事为西北人扬眉吐气,直到现在,陕西人仍然津津乐道,引以为荣。但王杰之所以得中状元,并非是按  相似文献   

3.
1.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著名的文学家,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就热爱读书,21岁考中状元。2.1275年,元朝派几十万大军进攻南宋。  相似文献   

4.
赵志伟 《中文自修》2023,(23):50-52
<正>中国人有所谓的“状元情结”,你看现在每年高考发榜以后,各种媒体都会炒作“某省状元、某校出了状元”等等,其实现在所谓的“状元”充其量是某个地区的第一名罢了,和过去的状元在地位、名声、前途上有天壤之别。过去的状元,在正常情况下,每三年全国才出一个,他们一旦考中状元,即刻就可以做官,最大的可以做到宰相。  相似文献   

5.
除了靠名字和相貌得中状元外,还有靠籍贯、权势,甚至凭书法中状元的。唐朝卢洲有个名卢肇的人,因他的名字与他家居洲郡之名暗合,主考官颇觉意外,使擢为状元。宋朝有个人名叫肖贯,是南方人,已定为乙卯科状元,因枢密使寇准不喜欢南方人,奏道“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便把状元赏给了北方人蔡齐。明朝的陈(安阝),亦因是南方人,虽已考中状元,但由于不合明太祖笼络北方人的御  相似文献   

6.
杨显志 《语文知识》2005,(11):30-31
“战”应为“占”。封建时代,考中状元的人要站在皇宫前刻有浮雕巨鳌的石阶上迎接皇榜,所以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7.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叫“独占鳌头”,为什么这样说呢? 以往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第一名)的人称“独占鳌头”。据说皇宫石阶前刻有鳌(一种大鳖)的头,考中状元的人才可以踏上。后来就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相似文献   

8.
梁颢是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状元,是太宗、真宗两朝名臣。可是自宋代文献至当代资料,常将其名写为“梁灏”,“灏”字实为误写。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学校最容易出高考状元?最近,有高考研究专家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考前与考中的心态是决胜的关键。 此次调查表明,状元并非智力超常的“神童”,大多数状元智力水平一般,少数人智力中等偏上。一向被视为“见识少,知识面窄”的农村孩子也并非当不  相似文献   

10.
纪念俞敏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5年秋进北大中文系,沈兼士先生教我们新生班文字学概要。他在课堂上有时谈些似乎离题其实很有意义的话。比如有一次说:“咱们中文系语言文字学方面,每隔几年就出个‘状元’:魏建功是乙丑科状元(1925年毕业),丁声树是壬申科(1931)状元,现在读四年级的周祖谟看来是丙子科(1936)状元。”这话是鼓励大家“见贤思齐焉”。沈先生无法预见我们班将来是否有个乙卯科  相似文献   

11.
1.唐代,在长安考中的状元进士会齐集大雁塔题名明志,下图为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存诚等人题名拓片。下列关于唐代科举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叫刘春霖(1872~1942),他是我省肃宁县北石宝村人。刘春霖自幼在家乡求学,经过多年苦读,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状元。他中状元后轶事多多,其中之一是兴学惠乡梓,至今传为佳话。刘春霖兄弟二人,小时候他们在老家肃宁县北石宝村跟随伯父生活,由于家庭生活困  相似文献   

13.
一流“考生”≠一流“学生”——从陆步轩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陆步轩的孩子不喜欢他卖肉。孩子说:“别人把我叫卖肉娃呢,我长大可不想像爸爸那样卖肉,我要考大学!”孩子的逻辑是:不想卖肉,就得考大学。但他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他父亲不是没考大学,恰恰相反,他父亲是以“状元”的身份考上了中国最好的大学。这就引出了我们的话题:教育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屠夫”和“状元”的强烈反差。美国人把聪明分为两类:BookSmart(书本的聪明)和StreetSmart(街头的聪明)。怎样检验这两类聪明?前者是(背书)考试,后者是实践。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如考试、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4.
穷苦自励登榜首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的状元,是江西袁州(宜春)人卢肇。卢肇字子发,生于平民之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是,他人穷志不短,“穷苦自励”,发奋读书,“窃奥索微,久而不疲,垂二十年”。由于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终于  相似文献   

15.
读志小议     
关于绵州状元于环 《直隶绵州志》谓绵州曾有三位状元。除史料较详的宋代苏易简,还有唐代的刘暌和于环。而刘睽虽在名录中列为“会昌(唐武宗年号)状元”,但同时又有“《省志》作会昌进士”的注,未予肯定。加上别无片言只语,故实难接受其《选举考》“吾绵刘暌首登会昌状元,为唐代破天荒”的论断。至谓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公元853)中状元的于环,在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四十八,列入《蜀士在唐居首选者》八人之一。这大约就是州、县志以于环为状元的依据。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为绵州历史增辉的人物,竟也未纪录下他的任何事迹  相似文献   

16.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途径之一。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  相似文献   

17.
一高镇五,又名维岳,河南省清丰县南关外东辛街人,一八八○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高缨,在本县一个商店里当店员,借微薄的工资收入来贴补家庭。高镇五幼年,除跟着父亲在商店里当打杂的小伙计以外,就喜欢读书。七岁时(一八八六年)父亲正式送他到私塾读书,一直读到二十三岁(一九○二年)。在这期间他先后数次参加县考,均未得中,二十四岁时才考中了秀才,获得了县儒学生员资格。在他考中秀才的第三年(一九○五年),为了接受“新学”知识,考入大名师范。一九一一年又考入天津师范。他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国教育前进的道路,大量阅读了中外教育家的著述和启迪民主思想的书籍,从而激发了他热爱教育事业并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比较进步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人才学家。郭沫若对他评价很高,说:“我对于王安石是怀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实际上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得找到可以和他比配的人。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是比较以人民为本位的人。”(郭沫若《历史人物·序》)  相似文献   

19.
北宋太宗年间,苏易简在京城开封写成了我国最早记录"文房四宝"的专著<文房四谱>. 苏易简,字太简,北宋梓州(今四川境内)人,从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尤善言辞.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23岁的苏易简考中进士.复试时,他在顷刻间就写好了三千字的文章,宋太宗非常高兴,把苏易简定为甲科状元.后来,苏易简主持续编唐朝李肇的<翰林志>,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相似文献   

20.
“金榜题名”乃古人所说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考中状元更是不得了,看古代小说、戏曲,很容易强化这种印象。唐代以诗赋取士,不像明清举子那样要背很多枯燥的经书,听起来好像对诗人非常有利。可是有唐三百年间,考取状元的有名文人也不过王维、柳公权,白敏中(白居易的堂弟)等有限的几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