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首先,不符合作者表现创作意图的需要。读过的人都知道,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以"迁客骚人"因"淫雨霏霏"……而悲,又因"春和景明"……而乐的"览物之情"来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文中的警句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襟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成了千古名言,人们代代传诵,历久不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其中的两句,按字面解释是:“不因为外物(美好)而狂喜,不因为自己(失意)而悲伤。”这样解释不仅令人费解,而且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其实,“物”与“己”,“喜”与“悲”在这里是相互渗透、相互说明、相互补充的,其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的。作者在写作  相似文献   

3.
北宋的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说,不能因外界事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从这句话中可见其豁达胸襟和乐观心态。但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和低谷的时期。面对困境,有的人能保持坚强、自  相似文献   

4.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5.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令人很容易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所拥有的博大胸襟。他的这种胸襟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可我们是普通人,“以物喜,以己悲”又何妨?特别是学生写作文时,恰当适时地运用环境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开窗     
青山绿水、壮丽山河使我们心旷神怡,世俗丑陋,人心奸险使我们伤感无奈。当读到范仲淹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时候,我的心羡慕不已。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着实不多,而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却不在少数,面对大千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8.
无论你考得好与不好,都要坦然面对,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经验教训.(1)写一篇考后感,把自己内心的郁闷和欢乐都抒发出来,学习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经成为千古名言.《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主题,将自然的风雨阴晴和人生的起伏跌宕结合起来,将文章的重心放到了家国情怀方面,格调庄重雅正,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11.
淡泊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境界,淡泊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都说自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真正能够如此放得开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几位?  相似文献   

12.
《岳阳楼记》是如何一步步推出观点,并表明自己对朋友的规箴之意的呢?这是学生理解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启发、诱导学生通过对文中的“明比”和“暗比”的理解来突破这个难点。首先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明比”。要使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明比”的内容和作用,应抓住文中的两个“异”。第一个“异”引出第一组“明比”,这便是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表现出他们“物悲则己悲,物喜则己喜”的情感变化,道出的是人之常情,为第二组“明比”铺陈蓄势。第二个“异”引出第二组“明比”,就是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迁客骚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二者的差异,突出古仁人的情操伟大而高尚。最后作者以古仁人自比,虚推古仁人,  相似文献   

13.
黄正色为明代官员,嘉靖时期因受人诬陷流放辽东。黄正色在辽东度过了30年的流放生活,在此期间,他教书授徒,培养人才,为辽东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正色的诗,没有愁怨,没有悲情,更多的是平和与乐观,集中表现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所作,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所传诵。这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散文,何以被后人传诵不已?不只是因为被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所感动激励,还因为它有着很大的艺术魅力,特别是那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更为后人赞叹不已。笔者就文章的景物描写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岳阳楼记》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这篇仅有三百多字的散文,为何受到后人的推崇?笔者认为,不仅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还有其言简意赅、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笔者就《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文字简单,意境宏大文章的二、三、四段集中写景,虽然只有160多字,描写了3幅景象——洞庭湖雄伟的景象、淫雨霏霏的秋景和风  相似文献   

16.
自读书以来,小生似乎就从未大喜大悲过,悲也是哼一声.喜也是哈一声,哼哼哈哈头发白两根这可不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不过年纪轻轻就被命运调戏了好几把,以至于成天木然一张脸,哭不得也笑不得。  相似文献   

17.
张洪 《留学生》2011,(8):26-27
翟赴昱是北京贞仁文化有限公司执行总监.坚信“我们对未来所有的担心都是因为看不清生命的本质.看清楚了.一定不会担心”。而这个生命的本质.在他看来,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似文献   

18.
“给我一个支撑点,就能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语)。同样的道理,在写作时,如果找到一个支撑点,就可能写出一篇佳作。文章的支撑点,也就是一篇文章最亮丽的风景线。大凡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除了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之外,都有一个支撑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没是有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相似文献   

19.
假如梅花因错过春天而悲伤,那它将不会有"寒梅傲骨"的美称;假如白杨因错过沃土而哭泣,那它将不会有"高原守卫者"的赞颂;假如企鹅因错过翱翔于天际而愁苦,那它将不会有跃出水面时的绚丽风采;物犹如此,人亦当如此。错过在人生中是必不可少的,可当你因错过日出而哭泣时,你也将错过群星。所以,我们面对错过,无论错过的是好是坏,我们都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错过中思考,也许你将得到更多。只要认真对待错过,有时,错过也未必不是一道生命中的养料,一种美丽。  相似文献   

20.
天气真好     
难得见到好天气,特别是像今天这样的晴空,则更是少之又少了。古仁人能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高尚的境界,我此生怕是达不到了——我太钟情于那份因物而得的意想不到的欣喜了。是的,天气真好。我踏着细碎的阳光,一走一跳,任凭短发在风中乱舞,任凭路人诧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