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周两代妇女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周代而言,商代妇女的地位较高且较为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代母权制遗风的影响及商周生产方式的差异.相对于农业民族的周代来说,商代游牧民族的风尚对妇女的地位与作用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历来认为中国古代是男权宗法社会,妇女只是被男子关闭于家庭中的依附性奴隶,周代也不例外。但通过对周代耕织结合经济体制的分析,发现女子实际已经超越家庭的局限,同男子一样在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职责,从而取得生产领域中的“半边天”地位。如何从社会分工角度对中国古代妇女重新定位,应该是社会史研究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两周教育之特点:官师合一、文武兼备、礼教为本、慎始敬终。联想:周代施教的科学性与现代施教的情况;周代教育的适应性与现代教育的适应情况;周代对师的要求与殃代对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大量的婚恋诗,反映了周代人们的婚恋观。其中《诗经·卫风·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它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她和"氓"的情爱历程,从中反映了周代妇女追求爱情的大胆自主和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诚,也表现了周代女子理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婚恋观。观照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更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国学”一词,出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周代的教育,有国家教育与地方教育之分。地方教育称“乡学”,学校类型有“校”、“序”、“庠”,设在地方的自治单位“乡”、“遂”之中,并由司徒和遂大夫职掌。国家教育称“国学”,设在王城,由乐师、大司乐等官职掌。可见,国学的原意,是指周代中央设在王城的国家教育机构和学校,它与地方的乡学相对。后代的国家教育,明显受到周代国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妇女参预国家政权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妇女预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商代,有象妇女那样领兵征战地位极高的军事统帅;也有参与祭祀占卜等事物的一般臣僚;还有象妲己那样妄进谗言倾国倾城的奸恶。在周代,由于严格的礼制、宗法制的确立,妇女参政的机会逐渐被剥夺了。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贵族妇女涉政现象始渐多起来。本文拟就春秋时期贵族妇女涉政问题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是周代南方妇女劳动时即兴口唱的民歌,节奏明快,意境优美。诗歌共三章十二句,生动地展现了妇女们在田间野外采摘芣苢的场景。整首诗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是一首反映热烈劳动场景的欢歌。  相似文献   

8.
周代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父(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按照规定,周代妇女已经不能直接介入男子占据的家庭(族)之外的"公事",也谈不上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在家庭内部的"私"领域,女性也处于附从于男子的女、妻、母的角色.尽管如此,从历史记载看,部分贵族妇女通过婚姻、生育和家庭亲密关系途径,还是能取得一定的关于"公""外"事务的"话语权"甚至"操控权"的.她们尽管通过各方面的优势获得了相对而言的"权贵"地位,但终究是父(男)权制社会性别制度下的陪衬角色,她们在这个制度中没有以主体身份发言的权力,只能在制度的空隙中寻找立足点.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许多诗篇表明,周代社会妇女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妇女或受君权压迫,遭到统治阶级的欺侮和凌辱;或受父权束缚,婚姻不得自主,爱情与婚姻无自由可言;或受夫权支配,在婚姻生活中得不到平等的地位,甚至被抛弃。《邶·谷风》和《卫·氓》正表现出妇女这种不幸的命运。《谷风》和《氓》是《诗经》中的两篇极典型的弃妇诗。两诗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即诉说妇女遭弃的不幸,揭露男女不平等的  相似文献   

10.
徐静 《中文自修》2004,(1):49-49
孟子曰:“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开导人们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自己背东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可见孟子是很看重学校教育的,认为能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上述句子中的“庠序”,据《汉书·儒林传序》说“庠”为殷代的学校名称,周代的学校则称“序”。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代丰富多彩的礼仪制度赞美备至,其实这同周代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  相似文献   

11.
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对妇女教育范围的分析入手 ,界定了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 ,解决了关于妇女教育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确界定的问题 ,为进一步深入进行妇女教育地位的评价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还从所界定的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出发 ,系统论证了妇女教育地位提高对实现妇女自身现代化、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对子女的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成人教育取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妇女教育资本培训不足、受教育权利不完善、自身发展相对落后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等问题。我国妇女成人教育要朝着妇女教育权利法制化、妇女教育培训的正规化及妇女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化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当时大范围地传播与周代礼乐文化有着巨大的关系。具体说来,因为周代礼乐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为了保证礼乐制度的实施,大量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诗歌被纳入礼乐文化系统并用于不同仪式,使得《诗经》文本能够最终定型和保存下来;在周代礼乐文化背景下,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在对精英阶层的教育体系中包含了礼、诗、乐等内容,这种教育体系保证了《诗经》中的大量诗歌文本在知识界不间断的流传;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朝、聘、会、盟等活动中,赋诗风尚大兴,并将赋诗行为与外交活动和对人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大大增加了诗歌的社会功用,拓展了诗歌的传播途径,扩大了诗歌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争取民众、凝聚民心的重要法宝。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为了动员边区广大妇女加入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党对她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边区广大妇女的抗战积极性,创新了妇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对当前党的妇女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覃静雅 《教育评论》2023,(5):162-1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开展妇女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妇女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妇女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基础,主要从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四个方面开展,对妇女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展妇女教育的经验为新时代持续深化妇女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17.
《诗经》305篇诗歌基本上都是周代社会的诗歌创作。它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来创造艺术意境和形象,所体现的主要是周代的艺术风貌,其艺术成就折射出周代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文学在周代进入了长足发展的时代。其标志是,周代是中国叙事性农业文学最辉煌的时代,与此同时,议论性的田园政治文学和田园抒情文学也在周代萌芽。农本主义和祭神文化是叙事性农业文学在周代能够流传并得以保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叙事性的农业文学包括农业史诗和农事诗。周代的农事诗又可分为贵族的农事诗和民众的农事诗两种。在本文的上篇里论述了周代农业文学的概况、《生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叙农业发明和发展过程的农业史诗以及贵族农事诗的三大主题。周代农业祭把中的原始血祭场面、性放纵遗风、原始氏族遗风等上古农业风俗,较为典型地勾勒出周代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始精神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戴季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与其受人关注的政治思想相反,他的教育思想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本文力图通过探讨戴季陶对妇女教育的看法,展现其不为人知的热心教育事业的一面,并映射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教育的状况。论文通过三个部分论述戴季陶的妇女教育观,首先分析戴季陶重视妇女教育的原因;其次具体阐述戴季陶如何实施妇女教育,即如何使妇女养成保国保民,优生强种的特性;最后概括戴季陶对妇女教育真意义的看法。戴季陶的妇女教育观虽然在对妇女价值观的定位及具体措施上有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但他终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摘要:中国历史进入周代以后,墓地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格局——夫妻合葬墓。这种墓葬形式在整个周代虽较为流行,但却没有成为一种一般性观念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广泛普及。由于西周与东周社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男左女右”的墓葬格局不是整个周代夫妻合葬墓中的一种定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