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联想是诗歌鉴赏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想,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联想就像显微镜,通过它我们能看到作者内心的最细微之处;也像放大镜,能透过有限的意象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还像望远镜,可以联结时空,由此及彼,纵横千古,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本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借用杜甫的其他诗歌,来谈谈在诗歌鉴赏中运用联想的一些常见方法和途径。一、意象扩充的联想受字数的限制,诗歌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现意境,表达情意。而且诗歌讲究“空白”的运用,这就使联想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登高》的首联,共写了七个复合意象:风急、天高、…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联想在作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用得当,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表达生动、形象,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作文中,应该怎样去联想呢?下面结合课文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一、相近相关联想法。即由某一事物去联想与它在某一方面相关或相近的其它事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作者由看到水绿联想到翡翠,使人们对水绿有更深刻的印象。又如,我们看到天上的彩虹就会联想到江河上的桥梁;由看到照片,会联想到照片的来历及“我”与照片上的人的友谊等。…  相似文献   

3.
水的遐思     
作者以水为视窗,先联想空间——自然和社会,再联想时间。联想自然界——“生命……细雨”,联想人事——“小溪汇成的大河就是人民”,联想国事——“水是国家民族的象征”;联想时间——“时光也像流水”。借助司空见惯的“水”,看到了宇宙,表现了关注人生的生活态度——想象的空间广大,文章的含意深刻。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它应该遵循联想和想象原则。即读者在阅读诗歌时 ,要善于进行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 ,做到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最终达到与作者心情的契合。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词《青玉案》的结尾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他把无形无状、虚无缥缈的相思“闲愁”比喻成烟草、风絮、梅子雨 ,妙在何处呢 ?需要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联想和想象。“闲愁”像那满野烟草 ,春天的草 ,到处都是 ,这等于说闲愁到处都是 ;“闲愁”像满城的风吹柳絮 ,春风一起 ,柳絮满城乱飞 ,谁又能数得清…  相似文献   

5.
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法,用这种笔法写出来的文章,既是在写“物”,也是在写“我”——这里的“我”是作者自己。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能想到、谈到、看到、遇到能触动自己情怀的事物。在这种事物面前,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经历、自己的遭遇、自己的成长等等。于是有的人就会把这种联想化作文章——巧妙地把自己与引起自己联想的“物”放在一起来写。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  相似文献   

6.
对古代诗歌教学的研究,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诵读法”,“品读法”,“美读法”,“改写法”等,都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值得借鉴。但我认为,在教学中除了词句的掌握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诗歌思想内容及其所营造的意境、诗的风格特点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一、在联想中鉴赏古诗鉴赏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关键步骤,也是体会诗歌艺术风格的重要一环。而联想,恰恰是进行鉴赏的最重要的思维活动之一。朱光潜在《美感与联想》中说:“在关照自然和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诗歌的创作者能灵活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无不得益于他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思维,这其中有两个必不可少,一是“联想”,一是“想像”。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冲破教学参考书的束缚,让“联想”“想像”的翅翼翱翔得更自由一些。  相似文献   

8.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高频出现“水意象”。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繁杂多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进行分类,可要看到一幅。水意象”系列图谱.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水与爱情、友情、亲情;二是水与漂泊、孤苦、忧思;三是水与豪情、豪气、豪放;四是水与哲思、理想、人文。结合“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价值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9.
(七)分辨见闻和联想要求知道什么是联想,弄清见闻和联想的区别;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联想部分。帮你提升我们阅读的文章中写的人、事或物,有的是作者直接看到、听到的,有的是作者由这些人、事或物想到的,这些由眼前的人、事或物所想到的不在眼前的内容,就是文章中的联想部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文章,是不难分别出来的。因为两者在时间、空间等方面都不一样。把见闻和联想联系起来,通常需要有个过渡,常见的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似乎”一类词引出来的。注意这些词,也能帮我们区别见闻和联想。实例讲解望着雪片纷飞…  相似文献   

10.
比兴是《诗经》最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和“风雅”一起成为古代诗人倡导学习的楷模,从而发展成为倍受人们推崇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诗歌表现方法。比兴的运用,更能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构成完美的意境,渲染情事的氛围,引发人们的联想,  相似文献   

11.
一个创造者,需要有较强的联想能力。通过联想,可以由此及彼,扩大思路;善于联想,就要善于运用相似比较、同类比较、正反比较、因果联系等方法。诗歌鉴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读者也要善于联想,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作。那么应当如何联想呢?一、相似法。在鉴赏诗歌意象时,寻求意象与所叙事物的相似点。这就是相似联想法。运用相似法,得分两步走。先是了解意象的特点,包括形、声、色、态等方面的特点。例如由“莲”联想到茎的中通外直,花美丽芳香及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由“柳”联想到柳条的轻柔飘摆,柳絮的漫天飞舞等。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鉴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与描写环境,它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进入诗歌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怎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一)从分析形象入手。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是诗人创造意境的手段。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苏小小墓》,由景起兴,通过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如“幽兰露…  相似文献   

13.
阅读少不了理解、揣摩、联想这个三环节。理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要弄懂的。比如朱自清的《春》写到春雨时,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连用了三个比喻,读时如果只是仅仅知道这是“比喻”乃至“博喻”是不够的,还必须搞清楚“像牛毛”,写的是春雨的细密,“像花针”写的是春雨闪闪烁烁的样子,“像细丝”写的是春雨轻盈和连绵不断。连用这三个比喻,抓住了春雨细密轻盈之特点,是一幅春雨图中的工笔画,透过这一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春雨描绘得多么生动、细腻。只有这样才算是弄懂了,也才算是理解了。  相似文献   

14.
判定散文仍在突围的依据,就是它的文学性质还没有完成向哲学意义上的“现代”的转变,当下散文表达的仍然是传统性质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当前的散文中,没有看到像在诗歌、小说中能鲜明看见的技巧、形式规范乃至文学性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中国古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灵活运用了这一手法。在诗歌中,一般地说,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大致有两种情况:一、化实为虚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实物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无穷的意韵,创造幽远的…  相似文献   

16.
联想的形式     
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联想常常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其形式,常见的有下述种种。一、比喻联想。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山水〉)作者由洼林山的千姿百态,联想到“老人”、“巨象”、“骆驼”。这里,联想与比  相似文献   

17.
王芳 《青海教育》2009,(1):36-36
由于诗歌的简约性,作者有时需要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或人生经历,加以高度地提炼与概括。我们欣赏诗歌时,除了像谢冕先生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中提出的要“泡”、“猜”、“补”以外,我以为“博”也十分重要。欣赏诗歌,首先要正确而透彻地理解原诗,这理解有时就不是仅凭盯着那几个文字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单靠主观想象而能还原的,因为那诗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特定际遇的蕴含,这些都有赖于“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诗人借助它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诗歌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品味作品的诗情、诗意。我教学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便做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9.
诗歌创作能自如地将天地万物驱遣于笔端,无不得益于他们“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思维,这其中除了“想像”,另一个很重要的思维便是“联想”,它让诗人们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生出千般慨叹,因形形色色的事物而引起万种思绪。那么作为诗歌鉴赏,我们何不顺着作的思维方向去联想,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领悟诗歌的意境、神韵?我们何不联系自己的阅历甚至联系与之相关、相似、相反的各类学加以比较鉴别,觅出其美其妙之所在而心神愉悦?这样岂不达到了鉴赏的真正目的?当然,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让“联想”翱翔得更自由一些。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甚至各类艺术,我们的联想思维都可触及。下面,我以现在试用的高中语第三册教材(包括读本)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一首小诗。就像许多优秀的诗歌给人无限的联想一样,这堂似乎很传统的课,也给听课和没听课的老师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有的人从中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有的人却认为它直抵诗歌或者语文教学的本质……朋友,你读后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等着您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