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是秦末楚汉战争的分水岭,是刘邦项羽对垒双方力量发生逆转的转折点。本文让我们的目光越过史籍的尘埃,重回特定的历史环境,重温楚汉相争的历史事实,认真打量那场两千多年前的宴会,通过几点历史事实对《鸿门宴》进行辨疑。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鸿门宴出名的原因,不是宴会何等丰盛,而是该宴会是刘邦项羽矛盾和性格的集中体现,更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正所谓“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但“一念”何以定生死,“一宴”何以定天下,就要从宴会中去分析人物性格;要真实地剖析人物,就要回归到历史中,回归到《史记》中,在特定的背景下去分析人物.选入苏敦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的《鸿门宴》,其选取的事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咸阳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中真正体现了英雄本色.席间一系列明争暗斗直接影响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结果.后世认为此次宴会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项羽兵败和汉王朝的建立.细细品读全文不难发现,鸿门宴的结果看似偶然,但若是从这个宴会的两个主角的性格上来分析,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关于项羽的文章总共选了两篇,一篇是必修一的《鸿门宴》,另一篇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项羽之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对其刻画人物之方法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是肤浅地认为司马迁在着力刻画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也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不果断导致了楚汉鸿沟的形成,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的体例,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其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这中间当数《鸿门宴》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尤其生动传神。通观《鸿门宴》一文,主要人物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极其鲜明突出。作为一方军事统帅的刘邦,他48岁起兵,此时已50多岁,按孔夫子的话说是"知天命"的时候了。几十年风风雨雨,血与火中的铸炼,他已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军事统帅了。在形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是因为可供咀嚼的要素很多,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的笔法多样,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等。其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描写尤为精彩。笔者认为.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探究人物的心灵世界.不失为解读文本、启疑凝思、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是一篇经典名作,其艺术魅力超群盖世,一向脍炙人口,现略陈点滴心得于下。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写了七个人物。不仅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写得跃然纸上,就是次要人物也须眉各异,尽显灵气各有特色。例如,次要人物樊哙就写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个性化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写樊哙入帐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之所以成为传统名篇,是因为可供咀嚼的教学要素很多,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的笔法多样,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等,其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描写尤为精彩。言为心声,笔者认为,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探究其心灵世界,不失为解读文本,启疑凝思,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好一个参乘樊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会,项羽、刘邦是主角,这已成公认。我们学习《鸿门宴》时,人物形象分析的重点也在项刘二人,似乎把握住项刘二人,就能把握全文。其实不然。在宴会上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甚至起到了决定宴会发展变化的作用,他就是刘邦的参乘樊哙。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在历史事件中分析人物性格;用对照分析方法赏析人物. 2.交流与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赏析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对照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赏析人物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鸿门宴》.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扫除了文言文知识上的障碍,通顺了文意,并认识了以项羽、刘邦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这两大集团在利益上的冲突导致了鸿门宴会上的氛围异常紧张.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共同回顾一下这场龙虎斗.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语文课上得高效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在教学《鸿门宴》时,可巧妙地转换教学设计思路,尝试从心理补白的角度和人物比照法入手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对项羽这一古典传统历史人物从单一定向的分析转变为多元立体化的解读,在人物形象的审读上有新的突破,让学生明白项羽应该是多种性格因素糅合而成的悲情英雄,所以他才能成为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虽经千年的冲蚀涤荡仍历久不衰、魅力无穷!  相似文献   

11.
张鹏庆 《文教资料》2012,(19):11-12
本文通过对《鸿门宴》的情节的探索,分历史背景、前后过程、人物形象塑造及人物刻画手法四部分,论证了《鸿门宴》历史性、戏剧性、故事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刘婷 《语文天地》2012,(16):17-20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中一般从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又派生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出场比较、环境描写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多种教学目标。由于课文内容丰富,主旨深遂,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教师主讲、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今年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因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人物形象分析为突破点,自主完成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一、课堂描述  相似文献   

13.
【陆孔存老师的推荐语】认识刘紫祺有一段时间了,读她的文章也不是第一次,但这种文章还真是第一次读到。乍一看,该文算不上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影评,关于电影的技术、光线、色彩等专业术语没有提及,虽是只言片语,但读起来却津津有味。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对电影的真实感受,带着一点质疑、一点率真、一点时代气息、一点求真求善的思考。对大多孩子来说,看电影是一种纯放松式的消遣,但对紫祺同学来说,却是通过“发现的眼睛”开辟“第二课堂”。从片名到情节、语言再到人物、服饰,她根据已学知识进行了仔细对比,“引经据典”地证明电影《鸿门宴》出现的若干细节性错误。从该文的结构与表达中,我们不难看出紫祺同学对语文课本上《鸿门宴》这篇文章的熟稔与把握,更能感到紫祺同学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在她的眼中,课本上的“鸿门宴”不再是词语的翻译,不再是分析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楚汉相争,也不再是时间、人物和地点的记忆,而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再现。对学理科的她来讲,这种历史人文素养是难能可贵的;不迷信、不盲从、不做知识的奴隶,这种求学的品质也是值得称赞的。在与知识的对话中,紫祺同学是掌控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知识是她思考的一种工具、是对生活的品悟!所以,与其把诘难留给教育体制,不如踏实让自己的课堂多几个愿意做知识“主角”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历史事实和艺术创造的问题在分析《长恨歌》中李杨形象时,让历史人物李隆基和杨贵妃,来代替文学作品《长恨歌》中的李杨艺术形象,确属不妥。把历史与艺术完全等同起来,等于抹杀了艺术本身的特性。分析艺术人物形象时,应该完全从作品本身提供的艺术人物形象和故事出发,实事求是地作细致具体的分析。作为文学艺术中所描绘的具体可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预示了“楚汉相争”的结局。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但最终竟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领导人项羽在性格上的缺陷。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明证。首先,在宴会前战与不战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马刘 《考试周刊》2012,(11):17-18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司马迁用其如椽巨笔精妙绝伦地书写了一幅关于楚汉战争的惊心动魄的艺术画卷.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曲折动人,令人难以忘怀,这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精心着笔氛围描写,揭露了尖锐复杂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凸显了人物个性。情节安排紧凑完整,起伏跌宕.把人物形象的刻画置于曲折的情节之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语言朴实与文采兼备,许多成语广为流传,终成“史家之绝唱”“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课文,教师在把握了闪耀着个性光芒的人物形象这一前提下,才能讲出特色。本文以项羽、刘邦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及细节描写为例展开探究,让学生们深刻了解项羽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收录的《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有人说鸿门宴是楚汉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它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在此次宴会中,楚汉集团的将帅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樊哙闯帐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属于古代叙事文学的重点组成,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成熟,在元杂剧中,塑造了大量经典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是其中的重点组成,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让元杂剧更具可读性。本文基于此,针对元杂剧的历史人物形象类型以及元杂剧中特殊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因。  相似文献   

20.
谈到秦末汉初楚汉相争的历史,首先必及鸿门宴.此“宴”为楚汉相争之肇始.一种习惯性的看法认为,鸿门宴上项羽大失策,其一,未能击破沛公军如原意;其二,心慈手软,未能在宴会中如范增意就势除掉刘邦,永绝后患.项羽有此二失,以致于后来落得个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事实上,这种看法是肤浅的,仔细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项羽集团通过鸿门宴之会而捞到了巨大的好处,而刘邦也因此免除了一次危难.鸿门宴是刘项双方在各自实力和背景基础上所达成的妥协、平衡,各有得失,和后来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