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 《成长》2007,(7):24-25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犹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苍白。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很喜欢哀愁。  相似文献   

5.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相似文献   

7.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作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相似文献   

10.
美点赏析要读懂迟子建的文章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哀愁。这似乎是一个难题,说到哀愁,可能人人都懂,但好像又不懂。说懂,是因为人们可能都曾有过哀愁的体验,说不懂,是因为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揣度哀愁美及其背后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晓军,一个16岁却显得有点少年老成的男孩,戴着一副玻璃瓶底一样厚的近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看人时总喜欢眯着眼睛。在父母眼里,晓军是一个乖孩子。他没有男孩子常有的顽皮和淘气,放学了,他会准时回家,从不在外面疯玩。回家后,他放下书包就做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接着做父亲布置的练习,做完了这一切他才去看会儿电视,然后按父母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他很刻苦,但学习成绩平平,最  相似文献   

12.
大人们回忆:小时候,当附近的简易公路上驶来一辆手扶拖拉机的时候,孩子们沸腾了,大喊大叫跟着它,跑上很长一段路,直到它从视野中消失。难怪一支儿歌《我是公社小司机》让孩子们百唱不厌,其中包含着他们对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主要被各类补习、培训所,网络等媒体占据,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乐趣被消磨殆尽。儿童童趣的消逝,最直接的受害者与承担者必然是儿童自身。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的话语及自由空间被压缩;二是儿童文化被成人世界所蹂躏。摘要  相似文献   

15.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故事。 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同样是大哲学家的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总是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秋日的一天中午,我和朋友两家一起到山村亲戚农家小院聚聚,顺便让孩子们也休息一下。小院迎门处有几棵火红的柿子树,叶子落光了,几十个红红的、圆圆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诱人。我忙提醒朋友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仔细观察可爱的柿子,可是她却用手蒙住眼睛,并对我说不看,边说边跑了。  相似文献   

17.
立行 《家长》2014,(8):58-59
这些家长常常按照自己固有的认识和愿望去塑造孩子,却忽视了孩子自身就是一辆马力十足的轿车,而自己却用两匹马拉着他们前行。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讲得很生动,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沉浸在父子情深的氛围中,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19.
20.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作文是学生自由言说的一个绝佳麦克风。作文又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考试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写作本个性,文章显性情。分量如此之重的作文本该成为学生自由抒发情感的最爱最重。可事实上它是学生心头的最怕最痛。原因林林总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个性的缺失与真性情的丧失,而使写作沦为一种伪写作。究竟是谁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而制造伪写作?一是高考命题,二是高考阅卷,三是高考备考。追根究底是不完善的高考体制,尤其是语文中的作文命制——分值大主观性大区分度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