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港 《现代语文》2002,(10):24-2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3.
《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旨学界主要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招贤说”,其三是“求爱说”.而大家普遍认可“求爱说”. “蒹葭”、“伊人”、“白露”、“水”是诗中的主要意象,其中“伊人”、“白露”、“水”这三个意象学人论述得已十分充分,而对“蒹葭”这一核心意象,我们认为仍有探讨的空间.若以《蒹葭》诗的主旨是“求爱说”为基础,结合“蒹葭”这一意象的物理特性,以及该诗的比兴意蕴,对“蒹葭”这一意象进行关照,我们认为, “蒹葭”是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自喻.  相似文献   

4.
《蒹葭》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状物,后六句写人抒情。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大意相近,只略略变换了几个字,但是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是为了换韵和反复咏叹,还表明了时空的转换和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交融,步步深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  相似文献   

5.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①"萋萋",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作"凄凄"。  相似文献   

6.
<正>《诗经·国风·秦风》为秦地汉族民歌,多为粗犷奔放、同仇敌忾之词,充满杀伐之气,然独《蒹葭》缠绵婉致、高渺出尘,令人称奇。该诗神秘难测,颇有些象征意味,其主题含蓄多义,叫人遐想,历来争议不断。就《蒹葭》而言,对"伊人"的准确定位是解读其主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可以对该诗的旨意进行层递式地读解。把"伊人"看作是抒情主体的爱恋之  相似文献   

7.
《蒹葭》是我国千古悲秋之母题,多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其中所暗涵的美学思想,诗篇的创作文风,对于我们后人的教育意义是不可言喻的,但是《蒹葭》的教学主旨往往局限于男女思慕之情,即使现在的教学中将"伊人"的定位提升了一个高度,但其依旧多停留于企慕情境之中,王国维先生所提及的"风人深致"一说在课堂教学之中的体现少之又少,《蒹葭》所体现出的"风人深致"对于中学生了解《蒹葭》以外的周代人民的生活以及培养学生正确鉴赏不同时代的作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从"风人深致"角度探讨《蒹葭》中别样的语文教学主旨。  相似文献   

8.
关于《蒹葭》的诗歌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根据《诗经》时代民风淳朴的特点以及诗歌里面"伊人"终而为现的情形,可以推断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单相思者,且是一名多情的男子。  相似文献   

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10.
<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耳畔时时回响着《蒹葭》之韵,其言语、意境、情感之美总引起我对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高效课堂中美丽的"伊人"到底在何方?我们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方向去追寻她?打造高效课堂,对教材准确而有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随时读到《蒹葭》,都有清风拂面之感。每一次和学生一起读这首诗,都更加深对《诗经》的了解,尽管胡适说过《诗经》里有一半的诗歌是不可以懂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相似文献   

12.
申建兰 《教育艺术》2009,(10):23-23
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情境。 很早就听过一首歌《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漏尽更残,孤雁两三声……”还有一首叫《在水一方》,在读了《蒹葭》后才知道都与《蒹葭》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诗经.秦风.蒹葭》从西汉以来,在不同的诠释中,其主题由"刺襄公诗",一变成为"怀人诗",再变而为"爱情诗",其魅力之处正在于它创造了"求而不得"的企慕情境。诗中关键字句的训诂,如"伊人"、"溯洄"、"溯游"、"宛在水中央"等也因之而发生相应变化。可见,《诗经》作品意义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诠释,而《诗经》本意的研究过程正是一种"去障化"的过程;《诗经》诠释学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诗经·国风》中占最多数的是属于恋爱和婚姻的诗歌,而《蒹葭》更是写尽相思之苦。文章以《诗经》中的爱情诗为切入点,以详实文献为依据,首先对《蒹葭》进行了文本分析,进而重点讨论了抒情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伊人"形象和那个可望难即的"在水一方"的含蓄朦胧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徐秀娣 《学语文》2012,(3):33-3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很经典很唯美的一首小诗《关雎》的一段,也是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一篇课文的开头。面对像《诗经》这样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路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氵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17.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常有高三学生常问我,《蒹葭》中"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中"凄凄"一词的字形写法,到底是"凄凄"还是"萋萋"。或振振有词说是这个"凄凄",或理直气壮说是这个"萋萋"。我想,区分和识记是"凄凄"还是"萋萋",并不难。一、从课用的教辅资料看记得以前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听过一节《蒹葭》。老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到"蒹葭凄凄,白露未晞"一句  相似文献   

19.
<正>本次杏坛杯的主题叫作"人在课中央",这是一个颇具诗意描述的命题。这个命题让我联想《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的最后两句话还是蛮有嚼头的:你顺着水流找下去,追随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道阻且长";倘若你逆着水流找过去,她就在水中央。这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当教育大潮里面出现各种各样概念、理念、标语、口号的时候,你如果跟着这样的潮流走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秦风·蒹葭》中,营造了一幅朦胧唯关的画面:似幻疑真的伊人,对伊人魂牵梦绕的主人公。在深秋空寂悲凉的特有氛围中,创造出一种苍凉缈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