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元曲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心灵。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楚愁苦之情。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一组写景句,历来的解读都做实景处理,如果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去解读,则可看出"小桥流水人家"实为心中所想的虚景。这样解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该曲的内容意蕴。  相似文献   

4.
冯晟 《现代语文》2006,(4):11-12
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今河北作家马吉连以一首《怀旧》诗“秋思之祖天下唱,怀念古人永不忘。元人第一曲状元,万花丛中马神仙。名香百世满梨园,星闪烁照人寰。”概括了元、明、清及近、现代对马致远的高度评价。马致远在戏曲方面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马致远为什么要加入道教?原因很多,本只考察马致远的悲哀及其宣泄排解方式。我之所以探究这个问题,一是对马致远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尚缺乏专门性、综合性论述,二是有利于我们理解马致远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散曲作品,在这首小令里,元曲作家马致远运用了别致的手法,仅用28字就使得作品意蕴深远,赢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誉。作品是佳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解读到其精要之处,特别是对于刚进初中阶段学习的中学生而言,要想真切而深入地诵读出它的所有精彩,则是相当艰难的。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采取示范赏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邓书宇 《学语文》2009,(1):55-55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名篇。曾被誉为“秋思之祖”。这是一篇向学生介绍元曲知识和指导学习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生动教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从后者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7.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马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凄凉的秋风中思念故乡、厌倦漂泊的情思。作品前三句全是景,但又句句在抒发游子的思乡与客愁。“枯藤、老树”,一语道破暮秋之景。干枯的藤蔓、苍老的树木,逼入眼底,给人一种苍凉、凄清之感。“昏鸦”则更进一层点明时刻,日已黄昏,百鸟归巢,乌鸦的哀鸣,便油然勾起了游子的乡思离愁,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的哀愁。单用凄凉的晚秋气氛开启全篇,…  相似文献   

8.
对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中情与景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证 ,认为这首词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 ,在于它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天净沙&#183;秋思》是元代杂剧家、散曲家、时称“曲状元”后列入“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所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它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它以郊野日暮的秋景为衬托,抒写了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愁思,在艺术上具有诸多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
“元曲四大家”之一兼散曲作家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千年传唱不衰的名作。它是作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愤懑而采用曲折隐晦的方式,以独特巧妙的构思创作的。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体制短小,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却把作家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读后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美的享受。有字字干金、回味无穷之感。  相似文献   

11.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也展示了一幅绝妙的秋恩图,被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誉为秋思之祖。这首曲子虽然短小,但作者以“秋思”为题,使之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相当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正>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  相似文献   

13.
申丽 《师道》2003,(8):30-30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部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这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天净沙·秋思》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所以教学的第一步自然便是吟诗。  相似文献   

14.
《天净沙&#183;秋思》是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名作。当年马致远以一首悲秋怀乡的绝唱,不知感染了多少读者。今天,再细细玩味,其中的悲凉仿佛伸手可触,使人仍能得到美的享受。不妨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相似文献   

15.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全篇仅 5句 ,2 8字 ,字字写“秋”,字字含“思”。它意境开阔 ,情景交融 ,被后人推崇为“秋思之祖”。读这首小令 ,我们不能不被它独具匠心的艺术所感染 ,仿佛看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秋风苦雨中踽踽独行。唱这支小曲 ,我们不能不被它深沉委婉的曲调所打动 ,似乎听到了凄寂苦楚的旅人 ,在抒发他那无法排解的“断肠”之情。这首小令之所以被称为“小令之最佳者”,在于它虚实相生、情景妙合的艺术表现。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元代社会 ,现实中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使他愤愤难平。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二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但情蕴景中,“枯藤…  相似文献   

18.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认为是散曲小令中的杰作。全曲仅28个字,竟写出记景抒情的极高境界。记景形象、生动、逼真;抒情真挚、幽远、深沉。作者运用语言的工夫真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该曲前半部分都是写景,用了22个字,字字浸透着作者的诗魂。干枯的藤,苍老的树,黄昏的乌鸦;小小的木桥,淙淙的流水,孤零零的人家;古寂的道路,凛冽的秋风,瘦骨嶙峋的老马。这一片荒凉、破败、寂寞而凄清的景物,再由奄奄一息的夕阳一照,在读者心际上一下子便生出一种凄怆、悲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元代散曲中,描写秋景的曲子有很多,大都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天净沙&#183;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篇元曲中的小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全篇仅五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文学历来有“悲秋”的传统,元曲也不例外。马致远和白朴都属于元曲四大家,他们不仅创作了著名的杂剧,如《汉宫秋》、《墙头马上》,也留下了许多散曲佳作。下面这两首咏秋的小令,同中有异,颇有特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