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1942年胡适出使美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外交使命,并对国际形势有着敏锐的把握,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对胡适有关史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指出胡适在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和“历史的态度”这两大学术方法论基础上,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史学研究法,即:史料真伪的审定与整理、历史比较研究法、中国文化史(历史)研究法、传记与年谱的撰写和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法等。  相似文献   

3.
借用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文学史观、写作体例、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分析评价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受新文化和新思潮的影响,尊重和敬佩胡适的学问和文章,胡适也支持过毛泽东领导的湖南革命运动.后来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友情,走向了敌对的不同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动大规模的“批判胡适思想”运动,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争取胡适.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等著述中关于唐诗的见解在唐诗学史上不容忽视。他以白话诗为题评介初唐诗人,考证论断王梵志是初唐诗人;以乐府新辞与歌唱自然为题肯定高岑、王孟;用社会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眼光来解释“盛唐”,着重评价李杜,并褒贬元白等中唐一批诗人,尽力挖掘唐诗中的幽默因素,批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表达了新的见解。但他的唐诗研究带着鲜明的政治功利色彩,与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紧密相关,产生了偏激与附会,如反对律诗等,是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始,国内掀起了对英庚款退赔、管理、使用的讨论;尤其到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与英庚款董事会干事长杭立武也参与了相关的讨论,两者对英庚款管理有一些争论。分析两人观点的异同,有助于了解当时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可以分析当时学界参与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政治处于一种极为动荡、无序的历史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式的封建王朝,但它并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新型的权力机构,整个社会徘徊、“踌躇于不安的过去与未定的将来之间”,各种济世思潮纷至沓来,交相辉映。胡适的“好政府主义”理论,正是这一历史转型时代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历史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主张:以妥协换取和平,赢得建设的时间;那种无视国力贫弱、军备窳劣的现实,不顾一切地要求全面抗战是不明智的,也是危险的;救国的根本在于改革内政,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的现代化的统一国家。胡适对日主张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冲突,冲突的解决绝不能以牺牲主权为代价;与日谋和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的目的还是争取时间徐谋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相似文献   

9.
新文化运动前后,白话诗的主要倡导者胡适与部分南社成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论战。冲突的症结主要在于胡适起初对一些概念未能准确地予以界定,其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误区。而且由于双方没有始终保持必要的理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意气之争。此外,胡适的文学革命实际上仍然有“诗界革命”的遗风,而与“文艺复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胡适被看作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此乃一个历史性的误会。从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观照胡适本世纪初提出的“全盘西化”主张 ,我们不难发现 :胡适不是一个民族虚无主义者 ,而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其“全盘西化”的主张尽管后来造成不良后果 ,也使他自己蒙上了不洗之冤 ,然而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运动中却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2月,我寻思着在图书馆找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精品集》,另一本是《胡适传》(白吉庵著),细细品味,思绪悠长。有关这两位精神导师和文学巨擘的故事有很多,世人的评论也不少。我一直想对两位大家作一番感想,想想他们给予了我们什么。静下心来,我回想、梳理了一些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思虑,渐渐有了一些头绪。在2011年,我曾看过一期《锵锵三人  相似文献   

13.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5,20(6):56-63
起自1917年的文学革命,对现代中国文学乃至广义文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分析其发生的内因外因,对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的错误理论观点进行具体批评,可以揭示这一激进运动带来的种种后果。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6.
胡适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有关研究很多,历来褒贬不一。这一治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其思想上的意义和学术上的价值。然而,由于这一方法也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的一面,对其作用与影响也不应过于夸大。胡适将其方法口号化,使其易于流行,但也容易引起误解,造成流弊。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鲁迅     
从胡适与鲁迅生存的时代、家世、所受教育作比较,探索其相同及相异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是作为儒家传统的批判者而闻名于世的。然而人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是:胡适在早年与新儒学的接触中所得到的那些思想和见解对他的一生都是有着挥之不去的影响的。该文并不拟全面讨论胡适与新儒学的关系.只试图从胡适的自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揭示新儒学对胡适的影响以及胡适对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与傅斯年一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在他们交往中,傅斯年始终都愿为胡适效力,但也只有他敢直面批评胡适。在学术方面,他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行政办事方面,胡适却远不如傅斯年。他们都不愿参加国民党政府,愿在政府外做"诤友",但最终都黯然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针对"废除汉字"的主张,胡适认为我国教育之不易普及,原因并不在汉字本身,而在教育方法的不恰当;他主张应承认新词,肯定汉字维系民族精神的价值;对汉字的发展方向,他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反对汉字直接过渡到拼音文字的方案,并积极推进汉字形体的简化。这些都充分表明,胡适为汉字的保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