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孝”的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可以批判继承。“孝”应当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道德规范。笔者从唯物史论立场出发 ,具体分析了“孝”的内涵 ,剖析了传统“孝”中的精华与糟粕的二重性。明确指出 ,在现代社会中 ,“孝”的伦理应该“归位” ,并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孝”的伦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家庭道德观与每个生活在的社会上的人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甚至社会的规范。与这一现实相适应,儒家在其社会思想推广中,将家庭的道德观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孔子看来,人和人性是道德之本,道德是绝对的,它是一切的基础。孔子的道德体现在家庭观上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孝。其孝道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其涵义很广,包括“善事父母”、“慎终追远”、甚而扩大到家庭以外的“移孝为忠”;今天,孝之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孝为忠”已成为历史,“慎终追远”的观念亦已淡化,作为其基本内核的“善事父母”之观念不仅得以继承而且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涵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孝”的思想,虽仍以“善事父母”为基点,但更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员,进而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成员,应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孝是儒家的重要命题。儒家的孝主张对父母要报养育之恩,不仅要有衣食供养,更要有精神之养,自己的言行后果不要让父母担忧。和谐社会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社区家庭的关系,以便稳定有序地发展。而现在社会孝的观念淡薄甚至缺失,造成了一定社会问题。适时地提出和倡导儒家孝的思想,对社会的稳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备的一项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论语》中的孝道观,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以赡养父母为基本内容,始于原始社会,在农业社会得到充分发展,但落后的封建制度使孝文化走向愚昧,最终孝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彻底的批判。如今老无所养、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已然凸显,批判封建化的愚孝,重新弘扬孝文化中的精髓,通过孝文化构建起和谐的家庭养老,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孝文化的解读,指出当前孝文化的缺失现象,找到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的原因,寻找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路径,阐明如何在高校大力弘扬"孝文化",并以此作为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行孝则家和,青少年尽责则国兴。当前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现状可总体概括为孝亲意识较强,孝敬行为较弱。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可分为个性品质指标、社会规范指标与新版践孝行动标准三个层面。构建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激励与约束机制,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精华;要把践行孝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内容;突出践行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强化青少年践行孝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为青少年践行孝文化营造氛围和提供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从“仁者爱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这种理想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主要存有三种界定,礼运大同说、论语大同说、有道说,本文认为孔子的政治理想实际是一种“道德理想”即“天下归仁”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不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是宣扬孝道的。蒲松龄的孝道观与儒家传统的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2.
感恩心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现在部分大学生却严重缺乏这种素质。主要表现在对父母以及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不知感恩,不明确也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主要是由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差造成的。把倡孝感恩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孝亲思想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孝亲方式的养和敬的二重性;其二是孝亲义务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其三是孝亲功能的逻辑推演性。可以预见的是,旨在强调家庭伦理之孝的先秦儒家孝论,必将对传统孝文化的当代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孝道源远流长 ,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 ,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 ,直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白族民间的"孝"文化是白族社会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汉文化强力影响与渗透的产物.白族民间"孝"文化的繁荣既形象地揭示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也生动地展现了外来文化与某一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契合时文化传播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百善孝为先"。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农村传统孝道开始弱化并面临着严峻挑战。究其原因,有社会经济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有社会道德滑坡和教育缺失的因素。但因为"孝"最初是属于血亲家庭道德规范的范畴,因此从家庭维度,特别是从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居住方式、家庭感恩教育方面来探寻农村传统孝道弱化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渐淡化,世俗内涵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当代佛教伦理只有与目前的世俗生活相结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王符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所著《潜夫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伦理思想,概而言之,包括诸如"以顺志为本,以崇丧为末";"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等内容,这些思想在当今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中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孔子论孝,始终贯彻适宜原则。孔子认为,孝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但孝的核心是适宜,即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偏不倚地处理好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人人尽孝时时尽孝。这种思想对解决当代养老问题给予了启示:在"四二一"模式家庭逐渐普遍的前提下,居家养老能充分体现适宜原则,是我国当前绝大部分城乡家庭选择的主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