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丽芬 《广西教育》2013,(37):52-52,55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语感浸润语文课堂呢?笔者以《乡下人家》为例,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一节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课堂上。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让目标更加明确.让程序更加清晰,让内容更加突出.让风格更加鲜明。下面,以《乡下人家》(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片断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设计意图】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相似文献   

4.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3,(11):15-16
没有对语言的敏感。就没有对人的精神变化的敏感;没有对人的精神变化的敏感,就没有对语言的敏感。——在推理验证中培养敏锐的预期力——在速读提挈中培养敏锐的直觉力——在情境引入中培养敏锐的理解力——在易位剖析中培养敏锐的比较力。  相似文献   

5.
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从倡导“开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训练”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随着我们对语文教学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人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它的培养是何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乡村学生来说,加强阅读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学习视野,而教师阅读教学水平的高低会对整个语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教学要不断加强创新探究。  相似文献   

7.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感知和领悟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如何通过加强阅读积累,来培养学生敏锐而强烈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案遵循这样的思想,设计了以"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味,交流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地点拨、引导和提升,使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中去,交流阅读体会和感受,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在语言积累和情感体验上都有所感悟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学语文靠语感,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而语感训练则主要靠读,特别是朗读。目前的阅读教学“耗时多,效果差”,许多教师忽略“读”。一堂课中;讲解提问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读得太少,甚至一点读的时间都没有。把重要的朗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排斥在外,忽视语感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提纲挈领,迷人风景心自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沉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校园,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板书:独特、迷人)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独特”,什么又是“迷人”呢?  相似文献   

12.
【文本分析】文本清新幽静,文笔优美,犹如清澈宁静的溪水缓缓而过,体验那风趣别致的瓜棚,感觉那无华绽放的鲜花,体会那情趣自然的鸡鸭觅食之景,感怀向晚时分院落晚餐的诗意,更沉醉于月夜睡梦的静谧……  相似文献   

13.
教师能及时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想像荷花为何“冒”出来,荷花还有哪些优美的姿态等等。虽然“点”很小,但在常规教学中如能经常保持这样的意识和敏感,长期积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将是明显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郭沫若同志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语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十分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感培养放在语言训练的首要位置。结合教学实践,我谈一下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顺序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乡村走走,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设想】《乡下人家》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言,带领学生积累精彩句段。  相似文献   

17.
韩艳 《辽宁教育》2008,(6):55-55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词语,指名板演。 2.师生共评,同桌互评。 二、精读课文,感受乡村的美。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那里的独特与迷人吧!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爱》是沪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陪着失明的孩子打弹弓的故事。我曾三次执教《看不见的爱》,其间有幸得到几位专家的指点和同伴的帮助,使得每次执教都有改进,都有提升。解读教学中的三处改进,可以透视出背后蕴涵的教育理念的提升.可以透视出从“教教材”到“教语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王颖 《河北教育》2005,(14):34-35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黄逢春 《广西教育》2006,(1A):57-58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植树问题》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