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上海色多丽数码印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色多丽)提交的“《狂欢阿细》2006阿细祭火节实录”在刚刚落幕的2007“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中获得了图册类金奖,“其印刷质量堪称与传统胶印相媲美,色彩还原逼真”是专业评委对该作品的评价,色多丽董事长吕彤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该作品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摄影的构成中,自然风光摄影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国画的山水和花鸟绘画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衍生了中国的风光摄影。所以,在我们创作拍摄风光摄影作品时,就要依据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和观念,从研究中国绘画人手,去破解风光摄影的灵魂——“意境”。  相似文献   

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作品《只此青绿》是传统艺术与传媒艺术高度融合的特殊样本。在审美领域,它将“象”与“意”融会贯通,形成符合国人审美经验的“意象”与“意境”。在传媒艺术领域,该作品演变成为具有独特意义的符号,唤起更多受众走近传统文化,探索“美”,发现“美”。  相似文献   

4.
NFT数字作品交易方兴未艾,但侵权问题频现,亟需合理的规制路径。NFT技术促进数字作品交易客体特定化并产生准物权变动的效果,使NFT数字作品区别于一般数字作品与传统作品,为发行权扩张提供了技术性支撑。但发行权的扩张尚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有形载体”要件的阻碍、“所有权转移要件”标准不明、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在数字环境中存在重叠等。基于此,应当厘清数字环境中发行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关系;细化NFT数字作品交易领域的发行权适用标准,完成从“有形载体”到“作品与载体相对应”的转变,明确“出售”及“所有权转移”的认定;以“转让+删除”技术及征收版权转售费作为辅助手段,完成发行权在NFT数字作品交易中的嬗变与适用。  相似文献   

5.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认定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这从现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多而繁杂的现状也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主要有“个体论”“集体论”“个体与集体二元共生论”“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不同的理论均有其各自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理论迷雾不能阻却我们前行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检视现有理论缺陷的同时,应当探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的最佳理论路径选择,即构建“三元序位与共同共有论”.在现有“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作者观的基础上,主张特殊区域内传统习惯法优先,若不存在传统习惯法再依照“个人主体”到“来源群体主体”再到“国家兜底主体”的两阶段理论顺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主体予以确定.同时,也需要借助“共同共有”理论对“国家”主体进行必要限制,缩小其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兜底主体的适用范围,并助力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  相似文献   

6.
《从农民工到“电力官”》这组报道一共4篇,湖北日报从9月6日起连续刊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读者认为:“这是近年来少见的一部切中时弊的好作品,读来解渴、痛快,令人如沐春风。”“这部作品可读性强,表现手法朴实、新颖,有文化含量,有时代气息。”“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人生启迪,从政感悟。”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数字化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 ,进而 ,加快了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进程。与之相伴的著作权问题亦引起期刊出版者的关注。笔者就这一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教于同人。1 传统学术期刊的转载与摘编问题有的文章认为 ,“如许可他人转载、复制、录入光盘发行等涉及学报邻接权的行使 ,均须得到著作权人的授权”[1] 。其实 ,这不符合《著作权法》的原理。转载和摘编指的是汇编作品中单篇作品的摘转。许多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益 ,在刊物上发表声明 :“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 ,未…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时期,“纪实热”以期刊为主要舞台着实热闹起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纪实作品创作和出版的兴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令人担忧的是,随着这种“纪实热”的逐步升温乃至“高烧”而伴生出来的种种“病态”和“后遗症”,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比如,一些纪实作品背离了我们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暴露出不良的政治思想倾向。这类作品借“纪实”  相似文献   

9.
新闻的真实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从有“新闻学”以来,“新闻真实性”问题就让人争论不休.如今我说个新的话题,叫新闻的“生活真实”,这可不是添乱,确实感到值得一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由此产生了两组矛盾: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但是,从泛意上说,新闻也是一种艺术,是客观报道自然与社会生活、再现生活过程中选择其新的一种艺术.于是您要细读一些新闻作品会发现,不少新闻作品中,写的并非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或者是“发生在具体时、空中的事实”,而是写进了许多生活现象,写进了记者的生活感受和生活体验,写进了生活中曾有的却没有事实基本要素界定的“无主事实”等等.一些新闻作品尽管写进了这些“生活”,写进了这些“无主事实”,却并未影响这些作品的新闻性、真实性和传播价值.有的作品还拿到了新闻大奖并受到广泛好评.我们把新闻作品中的这种真实称之为“生活真实”.这类反映“生活真实”的新闻内容,在新闻作品中常见有这么几种:  相似文献   

10.
《瑞克和莫蒂》作为高口碑的科幻动画,在创作表达中呈现出想象力消费的美学特点。文章将从视觉、空间、人物、叙事、文化五个维度对该作品的想象力美学进行剖析:科幻属性、奇幻美学的画面呈现及“非人”景观表现出一种“视觉奇观消费”;空间“流动”、未来空间与“时间流”穿梭,使该作品具有“空间消费”特征;人物建构的反传统与非理性,人物造型的新奇性使该作品的想象力触及“想象的内在”—视觉背后的“情感”与“人物认同”;叙事中互文与戏仿的灵活运用,使其具有解构性与拼贴性,彰显出一种青年文化特征,促使青少年完成“部落划分”与“身份认同”;后假定性寓言、社会反讽是其想象力的第三维度——从视觉、情感到社会反思与民族寓言——满足着受众文化消费诉求。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创作给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合理使用制度难以克服人工智能创作的“算法偏见”,而人工智能创作也难以运用传统“三步检验法”加以判断。反思人工智能创作对合理使用的开放化需求与封闭式立法的冲突,发现现行立法模式不足以回应人工智能创作对作品的使用,法定许可在规制人工智能创作使用作品方面缺乏制度优势,人工智能创作使用作品还会激化合理使用与技术保护措施的冲突。基于此,应当从分类保护视角出发,对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使用与传统版权领域的作品使用进行类型化划分,在维持传统版权领域合理使用制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以开放灵活的态度借鉴转换性使用理论,在不排除商业性使用目的的基础上完成人工智能创作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2.
“本报讯”就是指由本报获得的消息,表明系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的新闻。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是最广泛采用的新闻体裁”,历来被人们称为报纸的“主角”。从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作品和我们陕西省1991年度好新闻评选作品来看,虽然报纸选送的消息有些问题抓得好,写得也很精采,但从整体上来说,报纸的消息还是显得薄弱。其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质量差,时间性不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新”,也就是说,“新闻”反映的客观事物以及表现手法等都应与一般不同。可惜的是“新闻”的这一特征在我们新闻工作中还没完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报纸上,不时有一些老面孔、老一套的新闻作品露脸。特别是在县(市)报,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比如说,有关工业、农业一些方面的报道,许多都是今年重复去年。有些作品从标题制作到结构形式、语言表达大致差不多。面对这样的新闻稿件,报社“老总”是“弃之可惜”,又“食之无味”。新闻见了报,读者们或不看,或仅看标题,或为某种需要耐着性子读下去。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4.
为下一代做点事感到欣慰──“岁月丛书”编后刘朝兰两年以前,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响应江泽民同志弘扬主旋律的号召,拟出版一套向青少年读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实文学作品。考虑到各地出版的同类作品中,有不少是有关领袖、名人或领袖、名人的后代撰写的,我们决定“...  相似文献   

15.
王昆伦 《传媒》2016,(10):23-25
长期以来,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并未引起过广泛关注,直到2014年,一些传统新闻媒体逐渐意识到“今日头条”的“新闻搬运工”运作模式已经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因而集中针对“今日头条”开展维权行动,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才开始引起新闻界的强烈关注。此后,针对新闻作品版权问题的著述和研讨大量涌现,大家纷纷控诉新闻盗版现象之猖獗,并把主要原因归结为“立法不完善”“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版权意识差”等,进而开出“完善立法”“落实执法”“加强司法”“利用技术”“提高版权意识”等药方。这些论述诚然是正确的,但其阐述的大部分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各类作品版权保护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于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特殊性缺乏关注。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主要有三点特殊之处,只有把握了这些特殊性,我们才能针对新闻作品切实做好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6.
喜剧本质是属于喜剧美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显得抽象些;而喜剧美学中的真善美则比较具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感知、感受到。对真善美有了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喜剧本质。 分析喜剧作品,首先看它是否真实,真实与否是喜剧作品的基础。从喜剧美学的意义上说,就是“真”。所谓“真”,就是指喜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流,要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番禺沙湾青年何世良,在短短的不到10年间做了两件惊世骇俗的“砖”雕塑作品,《吐艳和鸣壁》和《百福晖春图》。其中较早完成的一幅《吐艳和鸣壁》已被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百福晖春图》是最近才雕刻完成,这件作品比《吐艳和鸣壁》大了四倍,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砖”雕作品。我敬重这位年轻人,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突出的贡献,是他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不懈地追求。何世良曾真诚地告诉我,他做这两件砖雕作品并没有赚到钱,他做这两件作品主要是出于喜欢做砖雕,他说他非常感谢“宝墨园”和“粤晖…  相似文献   

18.
《私人生活》的写作动机我以为是为了沟通。这也许有悖于时下流行的对陈染作品的理解:“陈染的作品难道不是一个接近封闭的女性经验的特殊园地吗?” 我们的传统思维对于:“沟通”的理解过于简单僵化,于是所谓“沟通”便天经地义地在主流文化的模式下展开。并且一直以为这已经很平等,已经很革命了。这大大伤害了“男女平等”口号的价值。直言之就是沟通失去了前提,即男女必须操同一种  相似文献   

19.
解读李安     
第78届奥斯卡颁奖礼不久前落下帷幕,凭借《断背山》赢得“最佳导演”奖的李安,近年来持续斐声国际影坛。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李安用自己的作品证明: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原因何在呢?对于李安及其作品,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读解一番。优柔的执著——来自生活的历练在李安身上你绝对看不到一丝好  相似文献   

20.
在舞蹈创作中对于“特色”或“特点”都非常注重,而怎样形成作品的特色与特点,又往往着眼于作品的地域性。因此必要的采风,以及对于当地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加工、提高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在进行这步工作时,我们又往往对所获取的原始材料,缺少了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思辨,以至于在创作上存在着极大的偶然性,使成功率大打折扣。那末,怎样才能使作品更好地显现地域特点呢?笔认为,这与抓好“民俗新舞蹈”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