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久前,由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刘裕权发起的“教育思想者盛宴”之“初中版”开宴,我省部分校长和教育专家集体“赴宴”,会诊了当前初中教育的“结”,并开出了“解结”的“处方”。诸多现象折射出初中教育的“结”从外部环境看,初中教育受到的关注不够。近年来,初中教育发展艰难,“初中的结是个全国性问题”,它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中,初中教育价值的社会认同、行政认同和办学者自我认同都不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初中教育外部环境欠佳。初中教育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些尴尬。有人说,“初中只是小学戴的‘帽子’,高中穿的‘…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由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刘裕权发起的“教育思想盛宴”之“初中版”开宴,我省部分校长和教育专家集体“赴宴”,会诊了当前初中教育的“结”,并开出了“解结”的“处方”。  相似文献   

3.
解结     
读初三那年,一个很有艺术气质的老师教我语文。上第一节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拿着一根打了结的细线微笑着说:“谁能帮我解开这个结,我就发给他奖品噢。”大家都前后左右倾斜着头和身体讨论着。在大家一致的喊声中,班长走上讲台,看到他吃力的样子,我就很清楚那个结的力量,后来也就没有人拿出勇气去试了。 我不经意地抬起头,却碰到了老师含笑的眼晴。在视线与视线相撞的那一瞬间,我赶紧低下了头,因为第四感觉告诉我他会让我解结。内向而敏感的孩子感觉往往是灵敏而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由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刘裕权发起的“教育思想者盛宴“之“初中版“开宴,我省部分校长和教育专家集体“赴宴“,会诊了当前初中教育的“结“,并开出了“解结“的“处方“.   ……  相似文献   

5.
<正>写作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记叙性的文字可以通过讲述事件刻画出人物的内在品格,描写性的文字可以通过描摹外貌特征刻画出人物的外在形象。关于议论,研读名家的经典之作,我们会发现,名家常常用议论为自己的文章“点睛”,使文章因议论而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柘兰 《文教资料》2012,(14):53-56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谓家喻户晓。粗疏读来,仿佛平浅如话,略无凝滞;若涵咏再三,便觉疑义丛生,殊不易解。本文先拈出向来不为人们注意的“外人”一词,与喜好陶公诗文的朋友商讨,希望会得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乐趣。“外人”一词在《桃花源记》中凡出现三次。按其先后次序,一为武陵渔人乍见桃源中人“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二为桃源中人自述来历,谓其祖先“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为武陵渔人辞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9.
叶佳琪 《辅导员》2012,(5):20-23
2012,我们中华民族的"龙年",这不,有关龙的故事和传说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尤其是春节期间,素有"龙乡"之称的河南省濮阳市更是热闹非凡,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濮阳市戚城公园内的"中华第一龙"。作为土生土长的"龙乡人",我自然也不例  相似文献   

10.
解结的老人     
  相似文献   

11.
其实,此“玻璃”非彼“玻璃”。汉语“玻璃”一词来自古代梵语sphatika(也可能是来自古代波斯语phatika),指一种很贵重的矿石,古人也写成“波梨、颇黎、颇置迦、娑波致迦”等等。这种玻璃后来又有了个更加汉语化的称呼──“水晶”。及至工业生产的玻璃进入中国,因外观上与水晶有相似之处,人们也就称其为“玻璃”。由此可见曹雪芹的原意:丫头名字的“玻璃”是指贵重的天然“玻璃”,这才符合老太太的身份地位。这个“玻璃”不是那种安在门窗上的化工“玻璃”。(摘自《中学语文教学》)梅子解读:词语的含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玻…  相似文献   

12.
说“龙”     
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神圣的,又是非常熟悉的。我们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话“龙”     
中华民族以“龙”作为是自己的象征,中华儿女则是“龙”的传人,这已为世人所公认。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龙”的形象也很多:首都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天安门前华表上腾空升跃的“龙”,至于重大喜庆节日时人们制作的各种“龙”,更是神气活现。这里所说的“龙”和中学《生物》课本中提到的“龙”是否一样呢?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龙”,“龙”的形象到底从何而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龙”的记叙屡见不鲜。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  相似文献   

14.
15.
16.
西方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在西方国家文化,龙总是和一些不好的寓意联系上,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象征着死亡恐怖,战争和杀戮,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可以说是邪恶的象征。反观中文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人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骄傲。中国"龙"在神话当中,常常与繁荣昌盛,富贵荣华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介绍从文化起源,文化象征和文化含义等方面来介绍中西文化中"龙"的不同寓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触龙说赵太后》中写道:“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触龙想要见赵太后(劝说她把小儿子交给齐国作人质),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待着触龙。触龙进了宫,做出快走的样子,但他却走不快,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所以走不快。”触龙脚有毛病,走不快,为什么还要做出快走的样子(即“徐趋”)呢?  相似文献   

18.
师宗县五龙区委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积极为教师解决困难。首先,他们帮助教师解决入党难,及时讨论审批了两位申请入党的教师,办理了一位教师的入党转正手续,接受了五位教师的入党申请,并指派专人工作。第二,解决住房难,今年五月在师宗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龙年(戊辰),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虚构的动物。自古以来,我们地球上并不存有真正的龙。那么,“龙”这个形象是怎样产生的呢?远古时候,人们不知道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传说龙有九个儿子,其形象秉性也大不相同。长子叫蒲牢,生性好鸣,喜吵闹而不静,因此,常在铸钟上见到它,兽钮就是它的形象。次子叫蛮吻,粗嗓口阔,食量巨斗,生性好吞,多装饰在殿堂的屋脊上,如故宫三大殿及各偏殿屋脊上的走兽就是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