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文章是为了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 教师为什么要写文章?很多人的回答是评职称.我以为这样的理由有点靠不住,论文的水准固然可以作为教师学术水平的“见证”,但也只是某种“见证”而已.“见证”与教育生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呢?校友曾和我谈起,如果一个人做生意,脑子里只是想着“挣钱”,那他一定不会“做大”.他说:“我们做生意,首先想到的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报酬只是我们解决问题之后的副产品.”这让我想起,我们部分教师写文章只是为了评职称,那么他的注意力就只会停留在文章是否能被发表这个层次上,而不会从写文章的原本要义出发去思考和写作.实际上,教师写文章是为了讨论问题、传播理念,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2.
张利平 《今日教育》2008,(10):58-58
不久前,今日教育杂志社的编辑与我们学员开展了关于“教师写作与个人价值”的交流与研讨,我深受启发。一提到写作,有些人认为写作就是为了评职称、评优评先等。不可否认,职称评定、各类评选确实需要撰写论文,但将写作的目的定位于只是为了“晋职”和“评选”上,就未免太狭窄了。教师要真正将写作融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并成为自觉行为,需要对写作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家报纸的抽样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五的教师从来没有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过一个字。如果从全国城乡范围看,这个数字可能还偏于保守。有一次,我随班级去农村野炊,附近一所学校的几位教师听说我去了。专门跑到河边找到我,热情握手,感谢“对口支援”。我莫名其妙。原来。同行的班主任为了工作方便,告诉对方学校,说我是个“作家”,于是几位教师便找来了。这几位教师说,他们不会写文章,可是马上要评职称了,  相似文献   

4.
《福建教育》2011,(5):15-15
换一种心情看写作我们常被“写文章”搞得焦头烂额,评职称、论文评比、教学总结、教案反思……未下笔时似有千言,提笔时却不知从何写起。绞尽脑汁凑字数,或是四处“借鉴”,写文章成了任务。或许我们该换个心态:写文章是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为了评职称,而是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它不是占用时间浪费脑力的填字任务,而是梳理思绪、清晰理念甚至宣泄情感的好载体。它不只是写,还需要丰富的阅读、大量的实践积累和细腻的情感。所以,请换一个角度看待写作,讲讲你有关写作的故事和经历.谈谈写作对你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些什么写作感悟等。截稿日期:6月20日。投稿邮箱:youiiao@fjedu.corn.cn  相似文献   

5.
2010年《江西教育》第1—2期“师路心语”专栏里曾刊发了一篇题为“我们距离幸福有多远”随笔类的文章。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题目.却在我心里掀起一阵涟漪.我想到了肖川教授在《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中的一段话:“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教师.他做人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一个懂得休闲的教师大抵是一个懂得装点教育的人.他知道如何让教育芳香弥漫。”  相似文献   

6.
别欺负自己     
一日,路遇一老友,见其形容憔悴、精神萎靡,便问何故。答曰:“不顺。”细问之,原来是今年评职称又被“打”了下来。他委屈地对我说,无论是学历、教龄、“硬件”,全符合条件;教育教学更不用说,老师们的投票数便是证明。你说,为什么一到上面就给刷下来了?按理说,轮也该轮上我了。一想这事,我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死活想不通……望着他那沮丧的神情,我非常同情,便给他讲了两个人的故事。全是真人真事。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毕业留校当了“古代汉语”教师,1987年评了讲师。后来评职称的文件规定,必须参加外语考试并合格,…  相似文献   

7.
去年,曾有几位中小学教师找到我,想要我替他们写篇论文,然后再把论文寄到某某刊物上发表,或者参加什么论文大赛。也有的人说是留做评职称、年终考核、评奖时,好派上用场。对此现象,且不说我的写作水平如何,单就一些教师不会“拿笔杆”写文章的问题,我想谈点看法。 邓小平同志早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教师虽然不是领导干部,但是“很有缺陷”的人,何止是领导干部,在中小学教师中也大有人在。 例如,有…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有一定规模的“35岁不作为”队伍。明明这次他去参加优质课比赛肯定拿奖,可他一句“我又不评职称,让那些需要评职称的人去!”从而使学校的利益受损。客观地分析“35岁不作为”现象,职称的评聘是罪魁祸首。教师评上中级职称以后,由于受高级职称指标的限制,大部分教师便感到“前途”无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学校是不是就让这样的现象“放任自流”?笔者认为,应该坚决地说不!学校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层面探索一些新路子,给35岁以上的教师找到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相似文献   

9.
有问有答     
《少年儿童研究》2014,(2):55-58
孩子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怎么办? 我的孩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平常在班里成绩中等。我们是做生意的家庭,一直比较忙,现在为了孩子读书,专门带他离开以前的住所,住在学校边上读书。可是小孩好像不适应这种生活,人变得很沉默,还不如以前不特意管他的时候活泼,而且成绩也没有好起来。我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出差外地,意外遇到我的一位师弟,我问他:‘你怎么也跑到这里来了?”他说,他已经下海经商,在这里做生意。我莫名其妙:“你不是在一所有名的重点中学做了心理老师吗?我还记得当初你去的时候是满怀信心与希望,准备在心理教育事业上大干一番、有所作为。”哪知道他这样回答:“做心理老师没意思,没有地位,工资又低。”我问他为什么?他接着跟我谈了参加工作后所遇到的各种烦恼和不快,他甚至怀疑,这样下去会不会自己的心理也不健康了。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伟大的实践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断,他说:“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成为一个精神健康而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2.
对于教研文章的写作,许多教师常产生这样的抱怨:教学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写文章,写论文是专家学者的事,评职称的教师要做的事,与我们教师何干?但是现实的逼迫又使得老师们不得不在此花大量时间,苦恼也就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3.
我看过一个故事: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他:“您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台下没有一个人答对。他说:“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我的秘诀就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14.
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他:“您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台下没有一个人答对。他说:“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我的秘诀就是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15.
老师找学生谈心,是不是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李镇西老师提出:不要只是等到出了问题才找学生谈心,不要让每一次谈心都带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还应该习惯于没有教育目的的谈心。他把这种谈心称做“非功利谈心”。那么,让我们老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活动在学校广泛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再次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以教科研为先导”几乎成为所有学校的首要办学理念。当前的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多数都在努力向高深理论“进军”,造成了“人人喊科研,教科研离我们教学实践越来越远”的局面。反思“成功教育”、“理解教育”等成功案例,他们的研究着眼点在于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教育科研远离教学,只是为了写论文、评职称,只是为了学校扬名而追求表面形式,那么,这种研究必然“滞空”,必然与教学行为脱节,怎么会为学校发展“先导”呢?因此,回归教学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必由之路。要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回归教学,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第一就是浮躁风.有的人写论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评职称,评教授、博导,是为了拿毕业证,拿学位证书,只要有论文就行了,发表是目的,引用不引用无所谓,不管天下还有谁跟他做一样的工作.还有人认为,引用了别人的观点,自己不就算不上创新了嘛?为了戴上创新的帽子,宁愿掩耳盗铃.确有这样的事,我不引用,我不犯错误,但我引用了我就评不上一等奖,为什么?不是原创性了!这是对原创性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9.
张菊荣 《师道》2002,(11):15-15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提科教兴国,学校提教科兴师,教科兴教,教科兴校。可是什么是教育科研呢?我常常迷茫。因为在学校里分管教科工作,所以常常有机会听到教育科研的报告讲座,也要读读教育科研方法意义原则的书籍、文章,对于立项、结题、管理等等一整套环节也算是很熟悉了。可是,我们的教师真的就这样学会教育科研了么?请听我们对于教育科研者的评价:他搞教育科研行,他能写文章。写文章就是教育科研的代名词。而写文章在我们评价中真正含义是:造文章!谁造得越像,造得越深刻,谁的教科研水平越高。越是写得人家看…  相似文献   

20.
刘飞 《四川教育》2013,(5):13-15
谁是雷夫·艾斯奎斯?他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他是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不列颠勋章的获得者,他是“全美最佳教师”,他也被称为“天才与圣徒”。但他更愿意被人看作是洛杉矶霍伯特小学五年级一位普通的教师……这就是雷夫·艾斯奎斯。30年的坚守,成就了他的优秀,也见证了他对教育的热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