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万能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套用吕叔湘的万能钥匙,活用文题——敞亮题眼遮蔽的光芒,开启文章隐蔽的窗户,领悟文章的言外之意,课堂的生命形态将诗意化,师生演绎而生成的诗思、诗情、诗语、诗境,都染上"经历生命感动后引发的反思性表达"的诗意语文的本色。活用文题,宛如课堂点睛,亮化、美化或如诗  相似文献   

2.
彭丽萍 《文教资料》2013,(24):44-45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道:“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更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课堂,更应该是诗意的课堂.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用生命意识活化课堂诗意,用激情感染课堂诗意,用人文唤醒课堂诗意,用精巧设计探寻课堂诗意,以此构建技工院校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秦永 《学子》2012,(10):36-37
"诗意"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因此,在"夏夜多美"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巧用诗般导语、活用音像课件、开放学习方式、课外拓展延伸等途径,创造诗意课堂,从而创造师生间、学生与文本间自由...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就一堂语文课来说,应该是美感与诗意的交流场所。不管教育怎么“教”,课程改革怎么“改”,语文课堂都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构建诗一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是每位语文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则从课堂上“诗境”的创设,“诗语”的运用,诗意的对话等方面出发,阐述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笔者崇尚“语文课堂是灵魂陶冶的艺术境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因为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相似文献   

6.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1,(36):58-59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让诗意留守家园,浸润课堂,语文课将因诗意而精彩。《秋姑娘的信》就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对于《我和祖父的园子》,执教过的教师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文章有些段落具有“诗意”,或者说很像一首诗。笔者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认识,这一段文字确实具备了现代诗歌的某些特征,有“诗化”倾向。不过就他们课堂具体实践操作来看,许多教师对文章为何具有“诗意”,其实并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最高的诗是数学”,小学数学课堂理应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通过践行民主、引导探索、优化评价、着力开放、善待意外等途径,最终让课堂充盈活力和诗意,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9.
一是“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郑板桥曾说“:做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意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每次作文命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收集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再稍加修饰琢磨,确立几个可供选择的文题。从孩子心灵出发的文题,成人有些无法理解,但学生觉得这是自己写作成功的第一步。我的作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自拟的闪光文题,比如写四季景色的《聆听季节的精灵》;写马蜂入侵课堂事件的《“蜂”波》;写人物的《吾家有弟初长成《》小山村·教师·我》;写意象小诗的《叶儿青青《》一个人的精彩》等。二是“抓住时机趁热写作文”。抓住…  相似文献   

10.
一、解词。扫清字词障碍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一步,要借助诗句讲清该词在诗里所表达的意思,并使学生在感性上有一个“词语活用”的基本印象。二、初读。在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有关字词的知识之后,我不是把现成的诗意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流利地读,边读边思维,去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它充盈的主体情感和人生体验为学生构建了“诗意栖居”的世界。语文是一门精彩的艺术,它看似无声的语言却能激起澎湃的浪花,流淌着诗一样的意境。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语文与诗水乳交融,“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口积月累,潜移默化,滋润心灵,积淀文化,语文就会折射出人性的魅力,流放出生命的光彩。一、在精彩的表演中感受一份情感  相似文献   

12.
“题好一半文”,顾名思义,给新闻和文章拟一个好题目就等于全文成功了一半.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矮则诗矮,题高则诗高.”他特别强调“慎题目”.我们常常爱打这样的比方: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内容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据郭沫若同志解释,《说文》中“题”的本义是“额”,“额”即“额”.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体上的重要部位之一是头,而“额”与“目”又是头上的重要组成部份.可见“题”与“目”连在一起,极言题目重要之至了.  相似文献   

13.
很喜欢这样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庆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4.
阅读原野的《月光·手帕》,需要读者。心存一份空灵,唯有空灵才会感受到其间的清纯。清纯是一种美丽,因为她来自。心灵。少许的不经意,少许的浮躁都会使其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从而失去一次美的愉悦。首先,文题富于诗意。“月光”和“手帕”是两种截然不同、毫无联系的事物,却又都是美的象征,作者把二者自然而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文章顿生诗意,同时也造成一个悬念。读者看到文题往往会产生疑问:“月光”和“手帕”怎么凑在一块了?他们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待读完文章才会恍然大悟,作者叙写的不正是有关月光和手帕之间的一个美丽…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语文的本质是诗意,而课堂应该是师生诗意生活的主要场所。怎样将诗意的清泉引到课堂上?怎样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精神世界的“百草园”?我们创设过丰富多彩的“诗意课堂”活动。学生学完散文诗《斗笠》后,我以“缤纷的雨意”为主题举办了诗画(以诗配画或以画配诗)展览,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当奥运的圣火在汉城燃起时,五星红旗下中国奥运健儿闪亮的英姿也同时点亮了我们的目光和诗情。“精彩瞬间,动人心弦”,“光的旋律,火焰的舞蹈,含泪的微笑,带血的欢歌…  相似文献   

16.
周静 《江苏教育》2022,(94):32-36
“诗意思政”团队以“追寻诗意思政,为学生诗美人生赋能”为核心理念,深耕“诗性课堂”,聚焦“诗意思政”的主要战场,不断优化“诗性课堂”教学策略;品味“诗韵青春”,加强“课程、教程、学程”的研究,推动“诗意思政”团队整体架构;打造“诗情团队”,凝聚“诗意思政”实施的核心力量,逐步明晰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取得职业发展新进步。工作室认真总结提炼每位成员的课堂教学特色,带动思政学科教学改革,并在江苏省内示范推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是其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诗意语文旨在于课堂上构建审美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由共性的审美愉悦上升至差异性的人生体悟;诗意语文的生命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日新其业”,这一方面源于生命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王崧舟本人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生命诉求;诗意语文通向诗意人生,其彼岸特征为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实则为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圆明”之境。  相似文献   

18.
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它理应为学生生命的诗意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那么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作为实践层面的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  相似文献   

19.
杨厚军 《陕西教育》2011,(12):37-37
语文.它充满灵气.洋溢着诗般的气息。诗中画,画中诗.尽在语文的课堂中酝酿。诗意是生活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于永正老师说:“对语文教学要有情.上课要有情。”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美学的追求。是语文本色的回归。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许多古诗,这些古诗看来很简单,但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诗意。由于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跟现代汉语的距离较大,所以只有首先理解诗意,才能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和作者的感情。那么如何去把握呢?一、解诗题古人讲:“题”是额也、‘泪”是眼睛。任何诗文都有题目,古诗也是一样,诗题往往带有总纲的意思,所以,无论讲解哪首诗,首先得解题。如《送元二使安西》,“元二”是人名,“安西”是唐朝所设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使”是“赴”的意思。那么从题目可以看这是友人送元二到安西去写的一首送别诗了,既然知道是送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