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讲书。(约10分钟)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凌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  相似文献   

2.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一、独特的“相识故事”,感受豪情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交流对李白的了解,经过一番热烈的发言,大家将李白定位为唐代最伟大的一位诗人。接着,我又让学生说说对汪伦的认识,孩子们却只知道他是桃花潭边的一位农民。此时,我故作惊讶:“一位是伟大的诗人,一个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他们是怎么认识,又怎么会成为好朋友的呢?”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人说他们可能原来是亲…  相似文献   

3.
常绍云 《考试周刊》2009,(24):27-28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可见,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诗人情动于衷,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是一个教学难点,以下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谈几点体会。真正的诗歌欣赏入门,首先应当是对于诗篇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诗歌创作时代的了解。让学生从诗人写诗的环境、时代的氛围中去感受、去理解诗。如戴望舒的《肖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是诗人1944年写的。1942年诗人被日军所捕,此时的诗人,身心交瘁,极思奋起,但又无以宣泄。退肖红基,是他此时心中积郁的表达。如果再进而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1…  相似文献   

5.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6.
杨金 《云南教育》2003,(5):14-15
说到语文课程资源,不由得使人想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两句诗。《题庐陵萧彦毓诗卷后》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示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学本身就需要充分向课外挖掘、扩展课程资源,探求充沛的源头活水。如今,语文教本有了多本选择的余地,例如我省选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就有“人教版”和“苏教版”两种选择,内容也由原来的八个单元缩编为六个单元。但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还应该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为将来建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说:“各地区都…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8.
小学古诗教学“六字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古诗教学“六字诀”江苏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个字的基本教法应该是:浓缩语句要“扩”;古今差异要“说”;成份省略要“补”;语序倒置要“挪”;引用典故要“考”;诗眼佳句要“嚼”。“扩”就是要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  相似文献   

9.
讲两个有趣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诗人海涅办了个诗刊。有一回,他收到了一份诗稿。作者写道:“编辑先生:我这个人不大拘于小节。只写了诗,标点请您给我补上。”诗人海涅马上给他回信:“亲爱的先生:以后你要写诗的时候,只需寄些标点来即可,诗我们会写。”  相似文献   

10.
是“乐土”,还是“恶梦”?──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梦境江苏省姜堰中学陈章明关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仙洞府的描写,人教版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在“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中又说:“诗人所以把这些幻想中的事物...  相似文献   

11.
《夜宿山寺》这首诗中,诗人的想象十分丰富奇特。如何启发学生围绕诗句去理解诗人的想象呢?我是这样做的。演示灯片,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并提问:这座高山上有高楼,那么高到什么程度呢?经过观察,学生有了初步感知,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这座高山就像是一座宝塔,耸到天空里去了。”又有学生说:“高山上的那座接就像是《西游记》里那些仙人住的楼。”还有的学生说;“这座高楼修筑在高山上,星星离它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引入课文、板书标题,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你从哪句诗中看出?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趁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原诗。正待我走下讲台,准备参与学生的讨论时,我发现了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一定是她在自学交流中遇到了困难。我径直来到她身边,俯下身问道:“你有什么困难吗?”她指着黑板小声说:“老师,你把‘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深’写错了,应该是‘生机’的‘生’。”我回头一看,果真如此。我走到黑板前正想把这个…  相似文献   

13.
萧三 《生活教育》2010,(11):1-1
陶行知先生屡次自己声明他不是诗人。人们都说,这是陶先生的谦虚。我却认为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为真正的诗人。陶先生之所以别于其他“诗人”的是,陶诗别有风格,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读了令人兴起,令人深思,这正是我们时代和我们大众所需要的诗。  相似文献   

14.
说志摩     
绵密的云在空际中飘浮,氤氲中,我似乎看见了徐志摩偃卧在草林之中,笑着。我喜欢他的诗。像一阵凄风,一阵惨雨,一阵落花,他的诗中有种魅力独自临照着,在空旷的小壑间重复,回荡。知道徐志摩的人也都会念上那么一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似乎是一种潜在的人物标志,听到这些,人们便条件反射似的恍然大悟起那是徐志摩的诗。诗人并不都是招人喜欢的,徐志摩就是。曾有人说他是个多情的男人成天就抒着无聊的情,说他的诗完全可以收藏到情书装订册中,说他是“新月派”诗人。或许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中的“老”字胡淑娟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中说:“(李贺)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启刻,法当夭乏。”其实,李贺诗中“鬼”、“泣”、“死”、“血”四字出现频率并不高,说其“喜用”也是较其它唐代诗人的作品而言。但有一字,却在李贺诗近六...  相似文献   

16.
“著我”是清朝诗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中的一个题目。两个字概括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所谓“著我”,说通俗些,就是诗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抱负、性情遭际、喜怒哀乐,一句话,就是要表现诗人自己。有人问:诗人不是应该做阶级的代言人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表现自己呢?是的,诗人要做阶级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如何去做?一种是把“我”深深地隐蔽起来,俨然以阶级的“全权代表”自居,就象清代诗人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有人于此,面  相似文献   

17.
郑玲 《教育艺术》2009,(10):56-58
南宋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文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没有生活的积蓄.没有语言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就没有倾吐的质朴无华.没有表达的真挚独特.没有情感的韵昧隽永。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到“诗外”.让他们博观,让他们厚积。  相似文献   

18.
音乐课     
我很喜欢这样的诗,一读上口就很有感觉,看来诗是万万离不开想像的,可以说没有想像也就无所谓诗。《音乐课》一诗充分展示了作者身上具有的“诗人气质”,十分形象地将从钢琴里流溢出来的琴声比喻成小溪,从而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贴切地描绘为“美丽的小鱼”,“在她的指缝间滑进又溜出/悄悄地,游进了/我们的心田。”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描述】我和学生一起品读、赏析《枫桥夜泊》描绘的画面,领略诗中悲凉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正如备课时预设的一样,学生们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而且理解了诗的意思,领悟了诗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诗意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对于作者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者描写的是深秋夜晚的景。正待进行下一个环节时,有个乔小雪学生冷不丁地站起来,对我说:“老师,我认为这首诗作者描写的是清晨的景,可同学们刚才说的是夜晚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大…  相似文献   

20.
链接资料     
诗无达诂。图解文字、逐字逐句释意、讲白讲深讲透的古诗文教学都是不足取的。“诗有三本”。即:“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想象.则是意象在学生头脑中“呈象”“举象”.而后直抵诗作灵魂的唯一途径。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