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国时期冀鲁豫农民的离村与人口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农村,地狭人稠,生存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无论是由高密度向低密度地区流动,还是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转移,都是人口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冀鲁豫农民的离村,恰好属于这种运动。民国时期的冀鲁豫农民,在农村困敝的推力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拉力的综合作用下,纷纷离开家乡,或者奔赴地广人稀的东北,或者涌入充满诱惑的城市,从而对人口的地域分布与职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村游离出来的大批离村农民,自发地涌入城市,直接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张其荣 《巢湖学院学报》2007,9(2):118-121,141
农民离村问题是一直困扰近代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并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其产生原因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包括6个方面共17项的指标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民国时期全国22个省的农民离村原因进行了数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因子依其重要程度分别是:经济崩溃、自然灾害、人口过密、市场衰落、农民收入低落以及政府管理缺陷因子。  相似文献   

3.
《转型之痛:赣中南路东村调查》显示,"三农"的转型之痛源于经济话语下的农民离村。强大的打工潮几乎冲垮农村固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它淡化了农民的家族观念和亲情伦理,改变着乡村的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着乡村的文化网络。在这场乡村剧变中,由于农民的无奈和失语,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豫西南小营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民离村对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改善了经济条件、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加重了劳动负担、增加了隔代监护任务、缺少了生活照料.但是,造成农村老年人生活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而个体的差异使他们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晚年生活.在既有的生存条件下,积极的生活态度无疑有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的"打工潮"冲击着乡村社会的每个角落,精英的离村直接影响着乡村的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呼唤"国家在场":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乡村教育,建构乡村文化网络,倡导精英返乡等是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2 0— 30年代是近代农民大规模离村的重要时段。本文选取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江苏作为考察对象 ,试图从离村对农民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对农民宗法、家庭观念的改塑等方面 ,来探析农民离村与近代乡村传统观念变革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透视农民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多重复杂心态及其社会心理转变。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后,煤炭资源的开发加速了淮南三镇的兴起。民间资本、国有资本相继介入淮南煤炭市场,进一步加快了淮南城市的形成。煤炭经济的股份化经营,铁路的修建,以及电力等工矿企业的发展使淮南逐步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工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代政治行为的发生,则是时代场景下淮南近代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日事变发生后,国府西迁,西南地区成为战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心,经政府竭。力开发建设,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口不断扩充,各种事业无不蓬勃活跃,旅游业亦不例外。旅游机构、旅游交通、旅游食宿、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活动无不呈现现代的活力,步入近代西南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西南旅游的近代化发展,在民国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梅戴   《教育导刊》2013,(11):30-34
本研究采用自我意识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460名离村儿童和121名非离村儿童施测,旨在探讨西部山区离村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的情况及其关系。结果发现:①离村儿童的自我意识分值和社会适应水平都显著低于非离村儿童,城乡差距和离村上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因素;②除焦虑因子以外.离村儿童自我意识各因子与社会适应各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离村儿童焦虑因子与社会适应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④除焦虑因子以外.离村儿童自我意识因子对社会适应均存在正向的预测作用,能够解释社会适应52.3%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淮南经济近代化大体上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衰退阶段。淮南经济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呈现起点低、速度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资本与官僚资本起主导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南昌是民国时期江西乃至中国的"战争五重灾区"之一。自1926年建市至1949年解放,南昌有过三次非正常的人口数下降,分别发生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进入近代以来,南昌作为江西最重要的传统行政中心城市经历着缓慢的转型,但是在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它又归于长期衰落,这不仅对其人口数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导致其人口的现代化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是中国军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河南督军赵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河南军事的近代化。他把清末河南的总兵和旧军改编为镇守使和河南陆军,组建宏威军、巡缉营等省属军队,从外引进毅军,扩充河南地方武装;大力整顿河南军工企业,改进河南武器的生产,用新式枪炮替换旧式武器,装备河南军队;继续推行清末以来的新式训练和新式军事教育,开办多所军校轮训官兵,提高军队的军事素养。上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军队的战斗力。赵倜督促所部尽力剿匪,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但因所用非人、军纪涣散以及性格缺陷,他没能使河南军队的战斗力达到更高的水准,在同冯玉祥的较量中落败。  相似文献   

13.
扬州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对扬州城市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功效,具体表现为现代意义整合效应、人才效应、西学引进效应以及新阶层呈现效应。民国时期扬州教育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是重文轻理、重商轻工的传统教育倾向,其经济终点目标是极小的。这一时期扬州教育还存在着城乡之河、人才与社会就业之间以及男女比例等方面的失衡。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2):85-91
民国时期社会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丧葬原有的二元结构发生了裂变与异变,丧葬中孝的实质愈发流于形式,尤其平民世俗型丧葬暴露出诸多问题,呈现出承旧制、随意化和奢侈化的无序发展趋向,亟需改革与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力图在保持传统丧葬崇孝的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三农”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只有加速推进农业、农村与农民现代化,才有希望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要实现“三农”现代化,关键在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技术化与市民化。作者认为实施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应用型农村高等教育是农民获取知识、技术并完成现代转化的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初袁世凯发动的复古尊孔运动用儒家伦理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它是在民初价值权威空缺的背景下兴起的,顺应了重建价值权威的历史必然,同时将孔子的大同学说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相比附,提出复古尊孔就是以孔子大同思想为指归,给民主思想的传播以一定的合法性。复古尊孔运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中国现代化又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的西北农村地农户高利借贷具有户数氏多、利率高、期限短、有抵押和私人借贷等特征。高利借贷盛行的原因是农村现代金融机构少、资金缺乏,农民负担沉重及灾荒的影响。高利借贷产生了深远的消积影响;促使农家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不能自拔;迫使农家失去土地,最终破产;促使农家更加贫困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