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化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体现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必经途径,现阶段,在对大学生社会化认知上,存在大学生思想及政治意识不清晰,价值定位不准确,行为方式个人化等现象,由此更加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及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其政治导向及价值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与大学生社会化需求保持匹配。  相似文献   

2.
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心理,把握他们的需要心理规律和特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需要心理相结合,不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上的保证,而且能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心理上的支撑和精神上的服务,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展。文章从需要理论出发,通过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大学生需要心理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相对汉族大学生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为复杂,他们中的大多人同时面对着学习上的压力、经济生活上的困难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这些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思想波动,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学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大学课程重要的组成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学习我国思想政治文化的主要途径。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在新环境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十分迫切的,要让大学生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人生是充满非凡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是紧紧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因此,必须着眼于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战略思维上进行创新;必须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在加大科技含量上创新;必须适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建设。"法治化"作为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优化在路径上应当逐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法治化的执行模式、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督导制度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有其理论基础、法律法规依据和国外经验借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应着重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随着95后、00后大学生陆续走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在后喻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大学生从思想上、价值观上以及新媒介的使用上有着新的特色。传统的师生关系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也需要适时的做出调整与改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目前,大学生的思想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深化德育改革,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RSPCL"工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的各种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思想上、认识上的模糊和混乱,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面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TRSPCL”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旨在建立一个针对性强,有一定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式四种成分。道德认识来源于道德实践,其内心的体验就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信念,成为推动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规律,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3.
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四个误区。即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给学生传授道德,导致道德理论与道德实际相脱节,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道德行为的效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摆设,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空泛化和简单化;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起真实的道德冲突,导致道德教育理论上唱高调,道德行为上走低调或实际中的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等现象;过多地强调道德是国家、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制约,忽视道德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导致道德教育的片面性、强制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5.
道德自省是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是自我德育的主要心理手段,最终服务于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自省的四大决定因素(道德自我意识、道德知识、道德目标、道德情感)对于发挥道德自省的潜能,提高自省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促使个体频繁、有效的进行道德自省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道德直觉是一种道德思维方式,属于道德心理学范畴。从心理学视野进行哲学审视,道德直觉至少蕴涵五对因素的辩证统一:道德体认与道德评价、道德潜意识与道德意识、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道德顿悟与道德渐悟等。  相似文献   

17.
道德认识是道德主体心理三大因素之一,它是由道德感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智慧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道德蜕化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三大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道德认识能够判断善恶是非,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据,它会对道德内外化过程中的道德蜕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9.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而虚拟的道德情境则不具有这种功能,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主张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恰当地设置道德冲突,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20.
育德是学科教学的内生追求,学科教学是育德的有效途径,学科育德的特征是隐性育德。学科教学的现实样态主要体现在育德缺位、课堂育德、育德随意化、育德运动化。要充分发挥学科育德价值,提高学科育德效果,必须增强学科教师育德观念及育德专业化水平,发挥多学科育德合力,定期开展学科育德教研,在课前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后实践中都要凸显育德价值,借助健全的学科育德支持及评价机制,让育德真正走进学科教学日常生活,以学科教师务实而富有实效的“常态化”工作,促进学生道德提升、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