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2.
儒家生命智慧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生命智慧博大精深,对当前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重生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仁爱为怀几个方面探讨了儒家生命智慧对当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德新 《华章》2007,(9):53-53
儒家死亡观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死亡观的流变.儒家死亡观一方面重生轻死,而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厚葬,这反映了儒家对死亡理解的矛盾性.研究儒家的死亡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看待死亡,树立生死辩证统一的观点,提高生存质量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有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生命价值观的境界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儒家生命价值观关于人类生命的范畴包括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道德生命三种境界。儒家生命价值观在当今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能够帮助高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培养正确的死亡观,履行人生的崇高使命,提升生命的精神价值,塑造完美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儒家生命哲学虽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体系,但它具有内在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生命的清晰认识,对道德生命的不懈追求.从孔子的仁学境界,到周敦颐的“孔颜乐处”;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这种前赴后继的追求,蔚为壮观,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境界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着许多仁人志士以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为终生志向.儒家这种现象和境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儒家在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意义以及生命过程等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构成儒家的生命观体系,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天地之大德日生"、"下学人文上达天德"、"人与天地相参"以及生命过程观的"存顺没宁",其共同的特征就是追求生命的境界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王桂丽 《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29-30,33
生命意识是有了人类之后就开始思考的主要人生问题,它也是整个人类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国先秦的儒家美学中包孕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儒家美学从"天道"本体论出发,体现出了"重生"的生命意识,但自然生命在儒家美学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以"礼"和"仁"的道德原则为本体,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关之本,体现出浓郁的伦理道德主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们在对生命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早期的儒家生命观。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向往社会生命的和谐,崇尚精神生命的不朽,这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邱佳佳 《文教资料》2008,(13):81-82
<朱子家训>是明末清初家训的代表作,短小精湛且富含深刻的生命美育价值.它主要通过整洁质朴之美、真善节制之美、立志天下之美的生命境界,从而展示了儒家生命美育思想,阐释了个体生命立足于世间的生存奥义,对现代家庭美育和生命美育富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古及今,人类对何谓身心和谐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儒家在实现身心和谐问题上以中庸之道为基本思维方式,以处理义利关系、生命与人格的关系为主要关切内容,以修身养性为根本实现途径。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归有光对“前时代”的接受、在“现时代”中的孤苦境遇和他面对“后时代”所具有的开放与期待的心态,共同构成了他作为儒家士人的精神坐标,这种特殊的精神生命显示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士人精神生命建构的范式意义和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7.
儒家生死观体现儒家先哲们的生命智慧和人生智慧,为现代生死观的建构提供精神资源。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刚刚起步,理论资源较为缺乏,因此可以到儒家思想宝库中寻求资源。儒家敬畏生命、注重死亡仪式和注重生死的政治伦理精神等,为高校生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诗人郑珍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深层思考,其中也隐含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与人生意识相互贯通;诗人在关注历史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社会,具有忧时伤世的儒家情怀.郑珍的怀古诗,有着生命的感动,更有领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基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先秦儒家先哲逐步形成了其生命敬畏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珍爱自然生命、关怀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的生命智慧,浸润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文章解读中华儒家元典文本,对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概括先秦儒家生命敬畏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来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在几代女作家文字苦苦追索的背后,始终潜流着一股摒弃尘世、寻求救赎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准宗教化的儒家精神,以及被赋予了儒家刚健有为色彩的佛教教义;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已被提升为对自然的形而上思索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宗教文化意识赋予了台湾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广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