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2.
懂营养学的人都知道,大米、小米和高粱米互相掺着吃,其营养价值要比单独吃高出不少。这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写稿也是这样。我初学写稿时,只自己闷头写,认为只有独立写稿才算是真正有水平;而且怕别人笑话、挑毛病,稿子不愿让人看。我半年写了80多篇稿,只在地方  相似文献   

3.
平日编稿.常见有少数通讯员写稿马虎,不大考虑别人是否看得懂。编辑有时琢磨了半天,仍不明其意,迫不得已,只好弃之不用。我以为,写稿应让人容易懂。首先字要让人看懂。否则编辑看不懂,播音员更无法播讲。但是,有些通讯员仍爱写难认的“天书”。  相似文献   

4.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6.
和一位基层报道员闲谈,问他一年来的成绩如何,他垂头丧气地说:“一年投稿百余篇,都是泥牛入海不回头。唉,看来我根本不适合搞新闻报道。”其实,这大可不必。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由于还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规律,加上见报心切,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见什么写什么,很少去考虑新闻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语言的使用以及文章的结构等新闻写作的重要环节。而且初学写作者有一个通病,写稿怕人看,常常是一个人偷偷地写,悄悄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9.
每当我笔耕有了收获时,每当我的作品获奖时,每当我接到报刊电台寄来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的那口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声:我的第一读者,我的贤内助——谢谢你! 说起我家的那口子,真是让人恼来让人敬。记得我初学写稿时,也就是我们刚结婚的那一年。当时我突发“写稿狂”,一有空就去采访,不管工业、农业、商业,抓着题材就写,晚上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但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稿子老是“放空炮”。妻子见此情景,便一个劲地反对我写稿,并故意激我:“不自量力,写稿像羊耕田一样,还想登报纸?”后来我就背着她写,结果还是没上路。几经碰  相似文献   

10.
刚开始在连队写稿时,我总是遮遮掩掩,生怕战友笑话自己,更怕稿子没写好让战友们看了给自己难堪。 一次我写了篇千字通讯,先后改了五六遍都不满意,就把稿子放在桌子上蹋足球去了。回来后见班里几位战友正围着看我写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到一家新闻单位办事,一位编辑对我说:编辑难当啊!随后给我看了一些来稿。映入我眼帘的是:写稿不用方格纸;字迹潦草、难以辨认!还有涂改得很乱的,……  相似文献   

12.
字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是撰写公文,或是给亲友写信,给报刊写稿,都应把字写得工整清楚,让人一看,不费气力就知其意。 近几年中,我每年都有150篇文稿被各级报刊、电台采用。我觉得这与字写得工整清楚有一定关系。有一次,市广播电台的一位播音小姐对我说,你要经常给我们写稿,你的字好认,我们几个播音员都乐意播送你的稿子。听到赞扬更激起我把字写端正的决心。 我常想,字写的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字迹潦草则是态度问题,字写不好又潦草更是不虚心的表现。我在新疆奎屯市人大办公室工作,经常遇到打字员送来一些笔走龙蛇的文稿让我辨认,费了很大气力,左推测右揣摩,串读几段文字也猜不出是什么字,真是误时误事,一些人在拟制公文、写信写稿中,往往不重视字迹的端正清楚,只图快,结果给他人造成不便。例如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稿,编辑辨认不清,又没有许多时间去推测、猜想,搁在一边不用岂不可惜。所以,把字写好既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是对自我劳动成果负责的表现。我听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生病想吃杏子,当地又没有,就给舅舅写信,让其代买。因此人写字一贯潦草,他舅见信上写的是代买“否”。白发苍苍的舅舅满街打听,也没有卖“否”的,最后花了不少精力,又经过分析揣度,给买了几个黄杏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卖报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联想到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的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5.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16.
我写稿已二十二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我的经验是要做到,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几种。每天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刊、信件,写阅读笔记;每到一个部门、我就翻阅其订阅的报刊和资料,了解报刊特点,分析用稿动态,摘录精彩语段;每当有人请我写报道时,我从不单纯依赖别人提供的材料,而是看有关档案、有关文件资料,了解前后、分析动因,尽可能使稿件  相似文献   

17.
我写稿养成了一个习惯,写好后,爱请周围同志看,让大家“挑刺儿”,获益匪浅。人们往往有敝帚自珍的心理,自己的稿件总觉得很完美,有时认真溜上几遍,一些不该出现的错别字都找不出来,但对别人的文章一眼就能挑出“刺儿”来,这大概就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看问题往往是站在一个角度,盯一个方面,很难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请人看稿,大家便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就可以发现诸如语句不通、逻辑错误、事实不准等好多问题,使稿件消灭纰漏,使稿件逐步成熟完美。  相似文献   

18.
初次来京送稿,我选择了每人每晚20元的一个防空洞招待所。洞内一股说不清的霉味,被褥潮乎乎的,灯光昏暗,更让人难受的是,屋里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多蚊子,咬得让人无法工作,无法入睡。洞里住的多数是打工的、做小买卖的,农村来求医问药的。我这个军官一进洞内,大家都向我抛来一种看贵族的目光。两天之后,我为了写稿安静,还是换了一家。我向  相似文献   

19.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20.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