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6,(12):57-59
花瑶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谷深,重峦叠嶂,交通较为闭塞,生活的圈子狭小.他们以农耕和狩猎经济为主,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瑶民们为了自娱自乐,经常以唱情歌、对山歌的形式,在田野里、山岗上自我愉悦,于是形成了花瑶民歌.可以说,花瑶人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为其民歌的产生极其音乐形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花瑶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叫做"讨僚皈"."讨僚皈"是花瑶地区一年中规模最大,也是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人们在忙完农活以后的七月,聚在一块儿,询问人丁,商议农事,聊天,喝酒,唱歌跳舞是必不可少的,以歌会友、以歌谈情是他们沟通、表达情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花瑶"音乐文化始终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与劳作之中,它忠实的承载着花瑶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花瑶"民歌有着独特的音乐语言、独特的艺术形态,"花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歌种类与体裁繁多,在诸多少数民族中深具代表性与典型性.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湖南邵阳隆回地区有一种特别的歌唱形式,叫"花瑶呜哇山歌"。作为传统湖南民间歌曲,它一直是民众在乡野田间逐渐形成的一种表达内心最真挚情感的高腔声乐艺术。孟勇先生创作的《呜哇山歌》则是很深入的阐述了花瑶人对呜哇山歌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刘淮保 《儿童音乐》2012,(11):70-72
花瑶音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包括花瑶山歌、婚俗音乐、宗教音乐等,它们各具特色。花瑶山歌中的呜哇山歌最为典型,于2008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发[2008]19号】。笔者在2012年邵阳市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向两会递交了题案,阐述了花瑶音乐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与当地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交涉,着重阐明了花瑶音乐能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紧迫性,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悠久而灿烂的花瑶音乐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经过多年对花瑶音乐文化的研究,笔者认为,花瑶音乐走进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是最好的传承平台。  相似文献   

4.
花瑶山歌不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花瑶生活中具有独特的实用功能。作者深入花瑶唯一聚居地湖南省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进行实地调查,并考证了相关历史典籍,特撰本文,对花瑶山歌在花瑶婚俗中的特殊功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花瑶的传统民俗原本是花瑶人生存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民俗中表现出来的音乐文化是花瑶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它滋养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花瑶的婚礼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独具魅力.以现代背景下的湘西南虎形山崇木凼村花瑶村寨为例,对花瑶新人婚礼的实录,来窥见花瑶民间礼俗仪式音乐生存的某些境况.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融合速度随之加快,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花瑶挑花,它赖以传承的社会人文环境也随之遭到了明显破坏。对挑花艺术本身的保护很重要,但保护其赖以存在的社会人文环境则更重要,人文环境是花瑶挑花生存母体,保持花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花瑶民歌是花瑶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是他们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花瑶人的田耕狩猎的生存方式和积极乐观的心性,为其多彩的民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民歌在传咏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进而形成花瑶独特的音乐风格,其特征在求爱、婚娶(嫁)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鲜明.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在治理湖南少数民族地区时,逐渐调整控制与管理方式。到清中期,开始强化儒学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参与科举考试,有效地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融合与政治认同。以花瑶地区为例,从明清史志资料以及实地调研所收集到的诸多一手资料中可以看到,随着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治理花瑶地区的策略转变,使得儒家文化极为深远地影响到了花瑶民族的政治、族群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花瑶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特征的内在逻辑构成了有效整合的联系点。文章主要阐述如何构建贴近幼儿生活、注重幼儿体验、凸显花瑶特色、促进幼儿发展与传承花瑶文化的幼儿园生活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10.
方霁 《华章》2012,(17)
表情记号在乐曲中随处可见,是乐曲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艺术对于乐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乐曲的灵魂,不同时期的音乐需要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经历,他们的乐曲就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这将很大程度地依赖于表情记号.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他对内、对外政策与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制定的疆域政策,具有首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与措施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开疆拓土、征伐四夷的举措,为后世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制定的疆域政策,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黑衣壮的干栏式建筑是少数民族典型建筑,承载着历代黑衣壮人的物质、精神和价值追求,构成了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是自然与人文互动共生的缩影.以干栏式建筑为载体的干栏文化是具有本土性、民族性和发展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认同、品德教育、建筑借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教育及社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影响到西北地区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状况影响到少数民族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影响到对少数民族下一代的教育。制约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的影响,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的历史影响,少数民族封闭心理的制约,女性自卑心理的影响。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社会化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从深层次上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及社会化发展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发展观有着十分鲜明的价值取向。在价值主体方面,充分肯定并尊重少数民族的主体地位;在价值目标方面,把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价值标准方面,把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衡量我党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研究和把握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对于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思考和规划新世纪中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必要的调整与改进措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如何发展,关系到少教民族新一代在高级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关系到各民族在未来中华民族大家庭政治结构、经济体系、文化生活中的相对地位。当我们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实现少数民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要看到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有生命力和缺乏生命力的两部分。既包含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精华成分,也包含一些缺乏生命力的文化内容..在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客的方法。从语言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交流学习工具的双重性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索语言工具性程度的衡量指标和语言应用的市场选择机制,同时必须关注语言运行的经济效益问题.需要把学习语言的选择与民族一国家的长远发展潜力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是否存在一个语言依赖的层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迤沙拉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俚濮第一村--迤沙拉的彝族文化属于白彝文化,与大凉山黑彝文化有着迥异的风格,其历史、建筑、音乐、歌舞、饮食、民俗等地方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完整,且蕴涵丰富,在攀西乃至川滇两省彝族聚居区域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作为中原汉族文化与边疆彝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文化瑰宝,迤沙拉的整体性旅游开发具有独特性和领先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作为记述唐太宗君臣"贞观之治"政治得失的历史典籍——《贞观政要》,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后世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其统治者高度重视《贞观政要》,学习其治国之道,亦在史籍编纂中频加效仿.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方性知识强调所有知识的平等与特性,反对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文化中心主义。任何一种民族地方性知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和优势,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不断的彰显。由此唤醒了民族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持有者"——民族地区图书馆对民族地方性知识载体民族文献信息收集的自觉,以便使民族地区青少年一代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种民族地方性知识,成为民族本土社会的建设者,保证民族本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下转型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及其艺术展演,分别在文化和经济维度上表征了民族文化的双重属性,更在动态格局中凸现了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在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中的互动与冲突.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具有不同的组织目标和运作逻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召唤意识和话语诉求,从而使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显现出复杂的文化色彩.调和与平衡三种组织取向冲突而达致良性互动,其关键路径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本身及持有者,即于新文化语境中发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存续意义,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和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在开发、变迁中持续获得自我创生不断延续的激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