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词汇空缺的角度看可译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语言现象,是由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对等成分的空缺。它分布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给翻译活动造成了一定困难。从翻译的定义、标准和翻译者的不同、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同一性以及文化的相互渗透性方面来看,词汇空缺是可译的。但从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文化差异、习语、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四个方面所导致的词汇空缺的翻译实践来看,其可译性又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居住在同一个宇宙,面对着同一个物质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有着相似性,也就是具有共约性。但是因为文化具有专属性,它受地理环境,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人们意识形态不同的影响,导致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性和专属性,所以会出现"文化可译性限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基本组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需要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而口译、互译等翻译工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文化存在差异,在语言口译互译的过程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予以弥补,进而保证沟通的顺畅。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和内容上有时是不能一一对应的,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形式和概念在汉语中可能是空缺.反之,亦然.本文探讨了词汇空缺的类型、可译性问题,以及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化差异与可译性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可译性的限度。译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应该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酌情采用灵活的译法,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以实现文化的沟通。可译性限度的客现存在为译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7.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0,(42):32-33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并且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似文献   

8.
张臻 《考试周刊》2007,8(24):58-60
简单的从语义三角理论分析,每两种语言之间似乎无不可译。然而在英翻汉实践中,翻译的不可译现象却层出不穷,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可译与不可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相对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古今中外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理论的基础上,客观地指出翻译实践中存在“不可译”的问题,但“可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以实现的,只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可译性限度是变量,句法、语义和语用是三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以此来明确后三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等值效果,即可译性的限度。要做好翻译就必须集中精力研究这三个层面上的最值情况。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伴随了整个语言翻译发展的历史。本文在对语言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考察了语言的可译、不可译、有限可译之间的转化和互补,揭示了语言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汉互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汉英词汇空缺的原因,主要有生态环境、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价值观念等。空缺词汇在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两个方面的翻译可采用音译、意译、创新译法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吴旭慧 《海外英语》2011,(9):259-261
文化翻译中普遍存在着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词汇空缺现象。该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文化翻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处理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指出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必须重视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联系着特定的文化系统。由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分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分歧、社会生活习俗的迥异等原因,中文与英语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无法一一对应转译的现象,即词汇空缺现象。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和研究,有助于消解语言障碍和困难,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特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可译性"的对立性、相对性和主观性。模糊语言学理论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可译是意义的中心,是确定的;可译性是开放的,既是翻译过程的起点,又是翻译过程的终点。可译性问题的本质不是能否传译的问题,而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向来为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语言中确实存在有不可译者,尤其是在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诸如字谜、双关、歇后语、回文等。但是不可译是可以经过变通而转化为可译的.此时不可译者,彼时或许可译。  相似文献   

18.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著名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一文的研究,从中看到钱先生对翻译研究的第一哲学性问题——可译与不可译的论说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阐释。钱先生通过对林纾翻译作品的评论,把翻译的指导原则和翻译技法通过"诱"、"媒"、"讹"、"化"等极有概括力的字一一体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思想对我们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操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