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道戴望舒是在高一,走近戴望舒是在高二,这样一个进程中,没有桥梁,有的只是他的一首《雨巷》。我想,我很想,如果可以,我也试着写一写我的“雨巷”,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雨巷,更没有雨巷让我漫步其中,让我从容地品尝我的忧伤。《雨巷》写得很轻柔,很凄婉,很清幽,也很隽秀,甚至有些缥缈。诗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正是对我落寞情怀的另一种表达,与我心中那根不安份的琴弦产生着希望中的那种共鸣。尽管如此,我却与戴望舒有着极大的不同。说是共鸣,只因为他有一首符合我目前心境的《雨巷》,它有着我一直喜欢的那种韵调,更有…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1905- 1950),浙江余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代表诗有:《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  相似文献   

3.
悠长寂寞的雨巷伫立着忧伤的主人公,他痴痴地张望,久久地张望……这就是《雨巷》诗行里一幅会动的画面。好的诗歌让人感动,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雨巷》正是这样的好诗。作者用文字代替画笔,既描绘出了主人公在雨巷中翘首企盼的画面,又让我们体会到了那充满忧伤和苦闷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被称为二、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雨巷》使他在诗坛上声名大震,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称。本文试就《雨巷》所表现的内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追求,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可能会有助于对“现代派”诗的认识和理解。从《雨巷》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手法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现代派”的一些重要主张。诗人曾说:“新的诗应该有新的情绪和表现这情绪的形式”,“诗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论诗零札》)这反映了诗人的一种倾向和追求。《雨巷》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情调。我们知道,诗人曾怀  相似文献   

5.
6.
踌躇在这寂寞的小巷,下落的雨丝拍打凉秋的序章是谁用清澈的目光,将我的伤感悄悄张望?白袖在雨丝中低吟,裙袂在氤氲中浅唱。一如我忧郁的笑颦,和那把微微摇曳的油纸伞。也许他的离开带走了我的初衷也带走了我对曾经的轻叹。但那逝之不去的似水流年,让我的眉宇悄悄爬上了惆怅长长小巷尽头的那个窗口,有一双殷忧的眼睛在凝视。那眉梢的微搐,静静想像着我记忆的风干。踌躇在这寂寞的小巷,下落的雨丝拍打凉秋的序章是谁用宁静的目光,将我的伤感轻轻张望?雨巷——致戴望舒@施畅$浙江温州中学高一(12)班  相似文献   

7.
《雨巷》的意象既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其艺术魅力在于现代意识的表现与古典诗词原型意象的创化运用有机结合,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纯熟境地。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论创作,诗歌表达的递进层序有三:一是意境,二是构思,三是主题。先形成好的意境,再通过好的构思,才能表达好的主题。意境是主题生成的环境。论欣赏,诗歌审美的高下之比有三:一是主题,二是构思,三是意境。从主题审美的视角看构思,才知构思妙从何来;从构思审美的视角去看  相似文献   

9.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成名作和代表作,全诗充满了音乐美的艺术特性。这种音乐美不仅体现在构词上,节奏的回环婉转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诗无达诂 ,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是我国新诗中一首较难解读的诗歌。本文依据美国学者阿布拉姆斯 (M·H·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作品层次论来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从爱情层面、社会层面、人生层面揭示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1.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以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和舒缓沉郁的节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了自己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相似文献   

12.
今年暑假,爸爸让我读了十首现代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题目叫《雨巷》,是戴望舒写的。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誉,我想,大概就因为他写了这首诗,才得到这个称呼的吧。  相似文献   

13.
翻开戴望舒的《雨巷》,总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朦胧的雨、凄迷的雨、飘忽的雨,在书页间翻飞着、飘洒着、氤氲着……仿佛掠过八十年的岁月风尘,依然淋在你的身上,洒在你的心尖。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等刊物。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传诵一时,  相似文献   

15.
《雨巷》是戴望舒诗艺发展初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当时的社会形势比较黑暗。戴望舒心情苦闷,盼望探索新出路.追求诗歌的艺术美。《雨巷》是社会环境的缩影,“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当时苦难民众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戴望舒在传统诗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丁香姑娘”的形象,实现了新诗中国风的回归;双声叠韵的运用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同时诗人又把对音乐关的追求融入诗歌的语义中;诗歌抑郁迷茫的情调反映出了20世纪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病;诗中流露出的凄婉迷茫的情绪能够唤起人们心中对爱的渴慕,能在情绪上引人共鸣。80年来,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这首诗。  相似文献   

17.
1928年8月,戴望舒在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组诗(共三首),其中一首名为《雨巷》。诗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描绘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我"和"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迎面相遇又擦肩而过的场景。但是这首诗的音节特别柔美、和谐,在当时就被叶圣陶先生称誉为"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而这时,戴望舒还是上海震旦大学的一个学生,因为此诗而正式登上诗坛,并被誉为"雨巷诗人"。  相似文献   

18.
江南多雨的季节。暮色四合,窗外的雨开始一点点的飘落下来,飘得肆无忌惮,远处的虹霞,一片氤氲。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一个丁香结,一声哀怨,一种离思,唐朝的李商隐吟到了我的心中,荡开了一片淡淡的遐思……丁香,缄结在哀怨中。它,只是淡淡的一簇白,只是幽幽的一抹紫,可它却凝在  相似文献   

19.
李宏娟 《现代语文》2005,(12):99-99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没有按照单元教学的重点"领会诗中的情感"来处理教材,因为这首诗明白易懂,情感鲜明.于是我进行了别具-格的教学:"同学们都知道西方文学的源头是<圣经>,而我国文学的源头是<诗经>.那么<雨巷>与<诗经>有没有联系呢?大家好好回忆过去学习的课文,再来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继承与创新"五个大字,要求学生在诵读诗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触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淑红 《语文天地》2012,(11):33-34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夏,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这首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因为这首诗,戴望舒有着"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的戴望舒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法国象征派的特点是极富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