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封禅多在泰山举行,有其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汉武帝泰山封禅尤以其磅礴的气势、独具的风格引人注目.汉武帝泰山封禅,展示了西汉雄豪奔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雄放的西汉精神与雄伟、奇特的泰山风光相融合,才有了阔大的封禅典礼.在发展山水旅游特别是泰山旅游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泰山封禅文化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王莽政权与泰山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末期流行的“五德终始”说,视泰山为“易姓受命”之地。王莽利用这一社会思潮,成功取代了汉室政权,创建新朝。而封禅之说亦因之成为新莽王朝的廷议热点。新室君臣刻制封禅告天玉牒,准备筑坛岱巅告祀天地,但封坛难筑,新室不昌,新末社会大动荡的暴发,使泰山成为赤眉军的根据地,王莽政权也随即覆亡,其所拟议的封禅之举最终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4.
泰山的原始义为大山 ,但不能说泰山是大山的泛称而非专名 ,山东境内三个小泰山的存在 ,不能作为泰山山名“曾有过移动”的根据。费县上冶公社台子沟出土的徐子鼎乃随葬所用之“明器” ,且出土地点方位亦与祭泰山之礼不符 ;郑祭泰山的“汤沐邑”是否一定在费县城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即使城果在费县 ,也不能作为泰山即蒙山的证据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杜注“颛臾 ,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之“泰山” ,系郡名而非山名 ,且颛臾所主祭的若不是东蒙而是泰山 ,那么将置其宗主国鲁国于何地 ?而“许由故城”与“徐子城”是扯不上关系的 ,显然不能作为论证蒙山即泰山的依据 ;泰山之能成为“五岳之首” ,与封禅制度关系至为密切 ,梁玉绳“三代以前无封禅”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泰山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交代之处”,自古便为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场所。然而汉魏以后,泰山逐步由官方祭祀天地的圣地转化为民间祭祀鬼神的胜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泰山自身的文化属性、两汉鬼神说盛行及道教的发展传播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推动。泰山上官方的封禅祭祀活动及民间的鬼神文化是泰山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封禅是封建帝王举行的祭祀泰山的大典,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旨在表示承天受命。北宋真宗封禅,是史载大宋王朝最为隆重的一次祭祀大典,也是宋代礼乐文化建设的重大活动之一。围绕这次大典,"词臣"们大展才艺,诏、表、鼓吹、颂、制、铭、赋、序、乐章、玉册文、玉牒文,各体作品异彩纷呈,从中不难见出当时的"热烈"场景。结合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考察与分析真宗封禅的文学"生产"与"消费"现象,能更为准确丰富地揭示礼乐文学的文化意涵及其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在人们通常把学问、道德都被人景仰的人称为“泰斗”,那么,为何要称“泰斗”呢?泰斗,是泰山和北斗的简称。泰山在五岳中其高度其实只居第三。也许是古人无法测量出山峰的准确高度,也许是泰山在山东面临平原又与大海相近,便把它视为高山的代表,不少帝王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尤其汉武帝赞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相似文献   

8.
唐宋金元时期,泰山面貌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即由“神圣祭坛”逐渐转换为“文化空间”.具体体现在封禅大典神圣性减弱,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学术研究发轫启始及儒学新思想在泰山崛起.故这一时期,堪称为泰山“文化山”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2011,(6):34-34
一次,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祭祀天地)大典,丞相张说任封禅使,他的女婿郑镒也一同前往。封禅之后,郑镒从九品官升到了五品官。一次宴会上玄宗发现郑镒身着五品官的服饰,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升得这么快,郑镒无言以对。玄宗身边的黄幡绰说:“这是泰山的力量呀!”一语双关,  相似文献   

10.
泰山文化定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崇拜的一种体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11.
从越南北宁“祭井”论民俗中的水资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是一个以稻作为主的农业国家,北部平原更是水稻作物的主要地区,而关系着水稻生长最为重要的便是水资源,因此在北越社会史料的乡约、俗例等民间社区法典中,对于乡、社"保水、放水"均订有相关的规约,同时各乡社的水井边均设有祭坛,这些民俗数据,反映了北越农村对于水资源保护、管理及运用的观念与作为。本文利用北越民俗史料北宁省慈山府仙游县各社俗例中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数据,探讨中越"祭井"民俗与水资源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但其中的"天—人"关系实际上应该包括"天—人"和"天—地—人"两套系统。这两套系统从先秦开始起源不同,在汉代,其差异又以天地祭祀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宋明理学各家之间的差别也可以从这两套系统的相异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有五岳之首美称的泰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她由于有着丰富的食料物产资源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泰山人的聪慧,在漫长而辉煌的泰山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风格独到的泰山饮食文化。清新淡雅的素馔斋食,得天独厚的山珍野味,唯此独有的佳蔬香蕈,寓功于食的食补药膳,历久益精的烹调技艺,是孕育和积淀泰山饮食文化厚实的基础。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宇文融括户者颇多,累积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很少有学者对宇文融的任职情况进行深入、动态的研究,更没有注意其对唐朝中央财政体制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括户期间,宇文融曾广领诸使,后来又陆续并入劝农使,最后以封禅为契机,总领国家财政,成为唐朝中央财政体制演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社祭隆重而不乏温情,在祭拜土神的同时,社祭典礼还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会和交流的最好机遇,因为土地神不仅主宰大地的生养,还是人们婚姻的媒神。社祭树下的媾合孕育了一大批古代的帝王与圣贤,这是人类原始婚姻状态的写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反映。"食色性也",描摹了古人朴素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6.
"昂玛窝",也叫昂玛突,是哈尼族融传统祭祀、节日、农耕礼仪为一体的全民族重大节日之一,是全民崇拜森林树木的经典案例,其活动内容是以祭祀寨神林为核心,祈求树神保佑人丁安康、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同时提示着月历和农耕程序更替的历法标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7.
据《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北魏时地方上对尧的祭祀要远多于其他古代帝王。其原因除黄河中下游是传说中尧活动的区域,及与禅让的政治形式、历代传统的祭祀制度等一般因素相关外,还与当时北方盛行儒学、拓跋族的汉化等特殊原因相关,从而说明了宗教与政治关系的一个侧面,以及历史现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先农为古代教民始耕的农业神。秦汉时期,官方于春季农耕时祠先农,民间或有以腊日者。汉代以降,官方祠先农的具体时日安排则已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在祠先农的祭品和祭祀规仪上,因主祭者身份不同而体现出"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礼制原则;先农神原型也随着秦汉王朝文化大一统下对各种神灵谱系的系统化整合工作而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出由抽象化的神本位向具体化的人本位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祭祀关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文章简要分析了一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以厦占卜有关的汉字。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云南哀牢山区仅有的4万人口的彝族支系花腰彝创造了绚烂多彩、独具风格的花腰彝文化,花腰祭龙节就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本文阐述了祭龙文化,分析了祭龙民俗的旅游价值,并提出应从四个方面对祭龙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采用节庆活动的模式;树立花腰舞龙品牌,打造海菜腔、烟盒舞原生态歌舞名片;与其它习俗结合起来进行旅游开发;开辟一条滇南花腰民俗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