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克洛德,在大多数人眼中是虚伪、卑鄙、凶残的恶魔形象,但实际上他畸形的灵魂是与其宿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分析克洛德人物形象的时候,人们应该看到其双重性,他的形象中有着人性的美与善,只是宗教思想的囚禁使其最终走向毁灭,成为丑与恶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克洛德·孚罗洛是《巴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之一,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似乎已有定论。不少教科书给这个人物性格的定论都是单一的否定,如“道貌岸然,心如蛇蝎的教会上层分子”、“淫邪虚伪、凶残的化身”、“十分卑劣肮脏的色情狂”等等。用阶级的观点看,作为巴黎圣母院副主教的克洛德确实是一个宗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对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的追逐和迫害,暴露了教会的虚伪和凶残,体现了他性格中丑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克洛德绝不是一个性格单一的标签化人物,他是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着力塑造的一个性格二重性人物的典型。雨…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的研究,多是从“宗教恶势力代表者”和“禁欲主义牺牲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没有把他视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解释。本文则从这个角度来加以阐述,分析克洛德形象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5.
一张脸就是一个人情感的晴雨表,一个人脸上所表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无不折射出人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林黛玉进贾府》中一个平常的“笑”字,就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出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鲜明个性,同时也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曹雪芹10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言中之义。一个“笑”在文中用了28次,细细品味真是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学生成长的过程,伴随着情感的发展.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与他的生活态度、精神状态、工作效率、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古音 《文教资料》2011,(18):32-34
本文认为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并不是一个冷酷的畸形人,他有着强烈的爱与爆发力。他冰冷、让人畏惧的根源在于他心中亲情、知识、爱情的烈火在现实面前被无情熄灭。作为教堂的副主教,他并非不愿意爱众人,只是害怕再受伤害,只是不懂爱。  相似文献   

8.
近代物理学巨匠牛顿有句名言:他的所有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法]哲学家夏尔摩拉斯也有一段话:“只要一个人向集体效了劳,他就应受到后人的尊敬,即应属于本家旅的共同贤人立列。但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来,他将永远不能摆脱他应偿还的义务,就算你发明了微分学或狂犬病疫苗,就算你是克洛德·贝尔纳,哥白尼或马可·波罗,你也永远还不清你对第一个耕耘者或组装第一艘大帆船的人欠下的债务。完全有理由说最早降临的人,就象人们  相似文献   

9.
《克洛德·格》叙述了贫穷的克洛德通过自我牺牲完成对国家监狱体系和法律制度体系认知的故事。我们用美国新修辞学家博克的“认同”说理论来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克洛德的自我牺牲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认同,是一个对人的生存状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其象征意义是久远的。这实际上也是雨果对人的社会生存环境所作的人文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记录了诸葛亮因六次事件哭泣,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担当之义、容人之量、礼贤之怀、爱子之情、故友之谊以及孤寂之愁等,这六次哭泣揭示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可贵的人品。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个奇特的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看到在大海中沉没的一切。他看得见大海的秘密,可在整个镇上,谁也不相信他。许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第一次看见那艘巨大的远洋轮船悄无声息地从镇前驶过。那艘船大极了,船上没有任何灯光,像一座无人居住的楼房,比整个小镇还要  相似文献   

12.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先用一个简单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剧场效应"。比如在一个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  相似文献   

14.
企业管理者需要看到一个人的整体,他不仅仅看到挣钱和生计,他还看到生命方式的选择。这其中既透露着对生命的敬重,也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我认识一个诚实的小伙子,他去年才去世,一辈子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克洛德从他懂事的年龄起,就抱定这个想法:"我的生活计划已经定了。我只要闭上眼睛接受我的时代的恩赐就可以。为了跟得上文明的进步,过美满幸福的生活,我只消每  相似文献   

16.
《巴黎圣母院》中的格兰古瓦也是作为一个对照性的人物形象而存在的。在作品中 ,同样作为宗教的牺牲品 ,他与克洛德构成对照 ,作为“诗人”,他同样为伟大诗人和作家的雨果的自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优美的语言和精美的文字去开辟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用理想的典型形象和真诚的教育情境感化人、陶冶人,用科学、智慧和哲理启迪人、塑造人,使人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达到崇高境界。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有很大影响。一个人人文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作用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所以,人文素质教育是真正的立国之本,强邦之本。  相似文献   

18.
从张之洞存世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这位倡导“中体西用”的晚清名臣为人处世的另一面。张之洞在繁忙的政务之暇,借诗歌创作吟咏志趣,渲泄情感,坦露心曲,寄托思绪,展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情至性。后人能从他的诗作中看到一个率真重情的文人、知恩报德的士子、敦谊厚义的益友、爱才惜士的良师的真切形象,感受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封建社会士人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9.
克洛德身份复杂:自然身份是“人”,社会身份是“副主教”。这导致他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发生对立冲突,而最终本我战胜了超我,不仅毁灭自身,而且毁灭他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人类如何避免这种悲剧来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知识梳理】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