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年更迭,世纪相交,喜庆的龙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节日—11月8日记者节。这是全中国新闻界的盛事。我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感到由衷的喜悦。说起记者节,使我想起了198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位记者、编辑、播音员欢聚一堂,汇报工作,交流经验,接受党中央的检阅,开创了新闻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这次大会与今天的记者节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1984年以前的35年中,新闻界就没有评选过先进工作者,也没有评选过优秀新闻作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李彬 《新闻爱好者》2014,(11):49-53
2014年4月,受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邀请,我有幸出席他们承办的全国高校传播学年会。其间,同一位负责接待的青年教师相识,了解到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的叙事问题。由于15年前,自己也曾主持翻译了一部《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于是我俩自然就此作了一番深入交流。作为所谓“非虚构”的典范,普利策特稿堪称新闻写作的高峰,而这座让记者仰之弥高的文本并非  相似文献   

3.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 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 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 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记者,一个需要精力、体力与思想的职业,一个同时需要充满激情与理性的职业——他们记载历史,也见证历史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子冈,她在哪里? 最近一年多来,报纸上陆续登出了《怀念绿川英子》、《毛主席在重庆》等署名“子冈”的文章。文后都有“病床口述”的字样。子冈,这个名子对年轻人来说是很生疏的,然而,却牵动了许许多多老读者的心:暌违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6.
我与记者     
自以为我是一块干新闻的料! 尽管我绝不拥有建伟(张建伟)那样深思熟虑充满睿智的思索;绝不拥有老麦(麦天枢)、伟中(李伟中)那样扬溢激情振聋发聩的文字;更不拥有阿川(陈小川)、阿米(米博华)那般严谨犀利潇洒恢弘的议论,尽管此刻为我看中的这伙人也没有在将来大红大紫的迹象,和这帮挺能“抡活儿”的主儿在一块  相似文献   

7.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1):32-33
氧气女DNA解码说明: “我的生活我做主”是你的最高生活准则。你是个不折不扣的“氧气女”。你追求生活的自在主义,活出真我个性。工作时,你不愿“被坐班”,最好时间地点都能弹性安排,因此你热烈拥抱“自由工作”  相似文献   

8.
柴静,现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出镜记,代表作品有《非典时期的王府井》、《人民医院隔离纪实》、《阿的噩梦》、《双城自杀之谜》;曾担任湖南电视台《新青年》、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光与影》杂志撰稿人,曾出书《用一辈子去忘记》:  相似文献   

9.
这是盐城市图书馆掌惠同志在本刊编辑部与《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编辑部、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黄浦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馆员之光报告会”上的演讲词,发表时编者略加润色。  相似文献   

10.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12.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13.
“吾国女界能以文字托业于新闻,影响政局,启迪人群者,当推刘女士韵琴始矣。”这是《中华新报》记者陈荣广(1878-1932)于1916年春为《韵琴杂著》一书所写《陈序》中的一段话。由于1917年以来,没人再提及她,故知之者甚少。本文想对韵琴其人其事略作介绍:刘韵琴(“韵琴”是字,名未详),江苏兴化县人。生  相似文献   

14.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15.
海伦·托马斯是美国新闻界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庞大的随行记者团中,她是唯一的女士;在白宫的总统记者招待会结束时,也通常由她站起来说:“谢谢,总统先生”,美国1976年的世界年鉴曾把她选为美国25名最有影响的妇女之一;她是美国大通讯社中担任白宫分社社长职务的第一位女性。海伦·托马斯1920年8月4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的温彻斯特,在美国第二大城市底特律长大,曾就读于韦恩州立大学。1943年,她进入合众国际社当了  相似文献   

16.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17.
眼前的陈凯歌没有传说中的高傲,但他总不顺着提问思路给出常规的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弹指一挥间,我从事档案工作已有三十六载余,在档案工作发展到电子档案、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今天,俯首追惜不胜感慨万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回顾过往的环境记者生涯,有彻夜不眠的辛勤笔耕,有一线采访的马不停蹄,既有不断付出的辛苦,也有读者认可的欣慰.作为一名环境记者,能用自己采写的文字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量,甚至实现一些改变,对于我来说,便是一种满足. 修炼学者型媒体人 环境问题与社会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环境报道内容涵盖污染问题、环境政策、治理措施等,具有一定专业性.一些专业词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晦涩难懂,要做好环境报道,报道者需要掌握扎实的环境科学知识,又需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准确地传达信息,记者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媒体也应注意培养具备环保知识的专家型记者,才能提高环境报道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