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近几年的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强,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概念的灌输也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诗文学校也不断的重视起来,所以,经典诗文的诵读在教学环节中的体现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小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诗文诵读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经典诗文的诵读在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体现越来越明确,新课改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经典诗词的作用,加强对中学生精神文化的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内容,可就可行的渗透国学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如何让小学生喜爱诵读经典诗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学经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很大比重,如今国学经典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点。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顺应了当今时代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改革的内容要求。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增加我国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我国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团结。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笔者参加“区培’学习,听了特级教师黄亢美关于经典诵读的讲座,感受颇多。由此也深深了解到,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从我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后,笔者发现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所提高,作文中也多了很多经典语句,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笔者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经典诗文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玉萍 《考试周刊》2014,(4):15-16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灿若星河。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加强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思维能力、文化素养、识记能力。因此,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为当代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诵读经典诗文可以让学生们养成高尚的品德。在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诵读内容,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古诗文的内容,积极地帮助学生将古诗文精髓内化心灵深处的精神食粮。在教学中要努力避免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理想化,让传统文化精华在学生的身上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更需要将经典文化智慧引入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实践与探索,让学生诵读经典,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个性飞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速食"文化开始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考,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不断的蔓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经典诵读的教学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也具有了深刻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经典诵读的实施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施的途径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中学语文的经典诵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少先队工作中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严宝银 《考试周刊》2014,(48):47-4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娄平 《考试周刊》2015,(39):33-34
<正>"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讲话让经典诗文诵读迎来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在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经典诵读已然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与一种文化。学校成立"经典教育工作室",研发校本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引领全校师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强化素质教育,引  相似文献   

13.
浩如瀚海的古典诗文,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年以来,随着“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为  相似文献   

14.
正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008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通顺街小学确定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开展诵读工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推进国学特色教育,提升办学品质,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特长相结合,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璀璨的中华古经典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年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学校以"精耕传统沃土,让校园诗飘词舞"的校本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了"诵古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主要做法是: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首先,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在古城扬州开展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目前扬州市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现状与不足,并从诗文经典诵读与扬州地域文化内涵相互浸润、诗文经典诵读提升扬州城乡居民的人文素质与思想素质、诗文经典诵读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从而促进扬州文化名城建设这三方面进行全民诵读经典构建诗文扬州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刘晓云 《河北教育》2023,(Z1):106-107
<正>经典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经典诗文诵读作为一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愈发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重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诵读,这种将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读、吟诵渗入人心,是传统文化独特的传承与表达形式。我校经过7年的探索与研究,从理论深度与站位高度认识到经典诗文的积累,可丰富学生的中华文学库存;领悟经典诗文的内涵与精髓,更是塑造国民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我校通过校本教研规划并实施了经典诵读的"四动"工程,形成了宝贵的校本经验,并将在后续教育中借助教师的专业提升,推进我校经典诵读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诵读祖国优秀的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很早就被命名为"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试验学校",同时我校每年都有"读书节"。依托这样的平台,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我们班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书籍《论语》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古代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诵读经典诗文,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和感悟人生.加强小学生对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等训练,是新形势和新课标的要求.我校从2009年开始参加"诵读经典诗文,陶冶师生情操"课题的实验.作为全镇课题实验的指导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经典诗文阅读训练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