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璐 《成才之路》2012,(13):75-75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而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能够与人沟通,学会用英语与人交际。可以说,英语与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英语呢?一、创设英语环境学校和教师是孩子们呆的最久的场所,我们可以布置英语环境,以此  相似文献   

3.
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须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不含有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  相似文献   

4.
<正>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同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随时随地在发挥教育的作用。一、生活即教育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运用幼儿的生活实施幼儿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合理地生活,孩子们吃了什么、穿得怎样、一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倍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想方设法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的链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信息,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让数学课堂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可以说处处可见,尤其美术学科的生活元素更多,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相似文献   

7.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课前走入生活,激起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求真的教育实践,知行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那博大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依然有指导意义。以下就是笔者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一、如何进行课前情境的创设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  相似文献   

9.
一、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追寻奥秘的开始。陶行知曾有这样的论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阿基米德认为,世界即是数的。我对此话的理解是世界的存在具有内在的规律与逻辑。绚烂多彩的生活世界蕴涵着无数的奥秘,充盈着如此丰富的规律,我们所见所处的场景中所产生的问题正是要让学生去探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曾经多次解释过生活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一、学习内容的生活化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资源。教师在挖掘生活化学习资源时,可以直接从教科书中的信息窗入手,根据教材提示,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合理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也就是说,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则需要通过生活来发挥其力量。  相似文献   

14.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看一堂课是否适合幼儿,也可从生活角度出发,看其是否来源于幼儿生活,是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理解的、需要的。幼儿的生活,丰富多彩;幼儿园的教育,也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扎根在生活的教育,才是适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社会性和实践性"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特征。由  相似文献   

16.
《教师》2009,(1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让数学回归生活,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7.
盛银凤 《考试周刊》2015,(7):185-186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如果幼儿对一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参与、投入进去,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尤其对小班幼儿易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幼儿亲近数学,才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容去教育孩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开发生活中蕴藏的教育因素,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努力建构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惠安县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为国务院批准的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课程性质、理念、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陈述,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品德课程的这些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教学内容实施开放性、教学资源加强整合性、教学方法重视参与性、教学评价体现激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