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2013年、2018年、2022年鄂尔多斯市境内29个盐碱湖泊区域的高分、Landsat 8以及哨兵2号等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监测区盐碱湖泊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并分析该湖近10 a面积变化以及与气候响应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近10 a监测区域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降水量东多西少、年际波动较大。监测到鄂尔多斯市各盐碱湖总面积先增多后减少,2018年盐碱湖面积较2013年增加28.1%,2022年盐碱湖面积较2013年减少49.5%。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7)
湖冰物候变化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本文按照波谱范围总结不同遥感数据源监测湖冰物候变化的原理和方法,并比较不同遥感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归纳湖冰物候变化的区域一致性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湖冰物候变化遥感监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1,(18)
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2020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助ENVI和ArcGIS技术,对36年来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来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裸地大量转化为耕地和水域等,近15年建筑用地面积锐减。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工程建设与管理措施,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类型布局合理,保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吴红波  郭忠明  毛瑞娟 《资源科学》2012,34(12):2289-229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湖泊变化已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重视。本文以长江中下游的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年-2009年ICESat—GLAS测高数据,采用高斯滤波法对ICESat—GLAS测高数据所对应的回波进行去噪后,用于识别水体与陆地;采用融合算法从LandsatTM影像数据提取湖泊边界;提取湖泊边界内的ICESat—GLAS水位观测值构建了湖泊的年际和年内水位变化,进一步分析了6个湖泊的水位变化时空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从LandsatTM中提取湖泊边界的精度达到10m,ICESat—GLAS测高数据推算出洪泽湖蒋坝站、洞庭湖城陵矾站、鄱阳湖星子站和都昌站、太湖西山观测站、巢湖闸站和高邮湖高邮站的ICESat测高数据验证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9cm、-8.3cm、-9.0cm、-2.5cm、-3.1cm和-4.1cm;在整个观测期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湖泊水位呈周期性波动,但较历史观测资料,湖泊平均水位有所降低,且自2006年10月以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水位调控明显。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9,(8)
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汛期按135.0m运行,枯季按139.0m水位运行;2006年汛后实施二期蓄水。为动态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情况,同时为更好地满足三峡水库科学调度的需要,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宏观环境的改变及河道地形的冲淤: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及九江水文站水、沙变化情况,并依据2016年10月九江至湖口河段固定断面观测资料,和2017年河道地形观测资料,分析2017年度九江至湖口河段河床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上游来水量略减、来沙量锐减,该段河道近期略有微淤,但总体处于冲刷态势,主要冲淤发生在河槽部位。  相似文献   

6.
滆湖为苏南第二大浅水湖,位于太湖之西22.5km,北部属武进县,南部属宜兴市,湖泊面积为137.8km~2(1987年卫星遥感)。 滆湖有悠久的捕捞历史。唐宋时有水面8.7万ha,渔具渔法18种,当时的渔业生产已较  相似文献   

7.
今年冬天,俄罗斯科学家将重新启动他们的钻头,继续向世界上最纯净的环境进行钻掘。他们的目标是位于南极冰盖以下3200米深处的东方湖(Lake Vostok),这个冰下湖的面积比三个洞庭湖的面积还要大,其中蕴藏的液态淡水已经与冰层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几千年。东方湖湖床底部的沉积物中很可能隐藏着过去地球气候变化的蛛丝马迹,而且湖水中还可能存在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全新生命形态——这也意味着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必须加倍小心,  相似文献   

8.
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时空格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资源科学》2014,36(4):809-816
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利用2000至2009年十年间MODISNDVI数据对石羊河流域植被覆盖情况进行了动态监测。采用最大化合成植被指数NDVI,通过趋势分析、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差值比较,并辅助2000年石羊河流域的景观数据,综合判断石羊河流域植被变化情况,发现石羊河流域上中游植被退化趋势明显,下游以改善为主,整个流域植被退化的部分所占的面积百分比要高于植被改善的比例,近1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仍处于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瑾  蔡演军  安芷生  刘娟 《资源科学》2013,35(6):1300-1309
利用遥感影像和多源地理信息提取峻河流域高寒灌丛,分析近30年来区域高寒灌丛分布面积的变化,并与峻河流域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年蒸发量以及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进行对比,探讨影响高寒灌丛面积变化的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在10年尺度上具有一定的波动性,1977年-1990年高寒灌丛的面积增加14.37km2,1990年-2000年高寒灌丛面积减少了12.61km2,2000年-2009年高寒灌丛面积又增加了8.53km2;②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但与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呈反相关;③峻河流域高寒灌丛面积变化与整个青海湖流域的干旱强度变化相关,干旱强度越大,高寒灌丛分布面积减小,反之,干旱强度减小,高寒灌丛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1.
开都河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OD10A2遥感影像提取开都河流域2000年-2010年积雪覆盖数据,结合水文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开都河流域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子-积雪面积-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积雪面积在时间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年内和年际的变化。年内积雪变化较大,冬季积雪面积达到最大,夏季面积最小。近11a来积雪面积年际变化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夏季和冬季下降趋势较明显,春季和秋季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通过研究区积雪面积与气候资料的相关性表明,冬春季气温与流域积雪面积相关性最大,夏季最小;而降水在冬季和积雪面积的相关性最大。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积雪面积对春季径流和基流影响最大,在夏季的影响最小。气温与径流和基流的相关性在春秋季最大,降水量在夏季与径流和基流最相关。由此可见,气温在影响流域积雪面积变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气温和积雪面积在春秋季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夏季降水对径流和基流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的北部,与长江有一狭窄水道相连,在雨水充沛的时节,该湖的面积能够扩张到3500平方公里,但是在天气干旱时,该湖的面积就会收缩到1000平方公里以下。 2004-2005年,欧洲环境监测卫星(ENVISAT)上的雷达传感器被用来定期监测鄱阳湖,卫星图像已经显示出鄱阳湖水域循环变化状况。一年当中,鄱阳湖丰水期面积是枯水期的3倍。这样的检测有助于加强对鄱阳湖一年中各种变化的了解,减轻洪灾和改善环湖地区生态环境。这是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合作的龙计划(Dragon Program)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资源科学》2008,30(7):1053-1060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104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沙地面积减少了20.67×104hm2。在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以南部和东南部黄土丘陵区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最为明显。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气候因素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及社会投资的增加,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直接驱动了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洞庭湖流域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TRMM3B43月降水量资料,通过区域综合Z指数的构建,旱涝等级的划分以及降水变差系数的计算,对洞庭湖流域近10年来的旱涝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TRMM数据在流域旱涝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较高可信度。另外,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区域综合Z指数构建过程中,由于考虑了区域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文中的计算方法比通常采用的面积平均法更加符合实际;②TRMM数据格点在流域内均匀分布,可有效刻画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其监测的流域旱涝结果较有限气象站点的监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③受季节性季风降水及区内复杂地貌特征的影响,洞庭湖流域旱涝发生较为频繁,平均一年内大约有2.8个月和2.4个月,分别表现为流域性的洪涝和干旱。且总体上,流域性洪涝发生的频率和等级要高于干旱;④洞庭湖流域洪涝发生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在过去10年间,常常有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的洪涝或干旱发生;⑤洞庭湖流域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的旱涝发生几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和东部的几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北部湖区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15.
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1991年、2001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汨罗市1991年到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快速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和草地变化幅度不大,水域面积萎缩。15年间汨罗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87,建设用地年变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遥感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库资料的结合,实现了土地变化信息提取、外业数据采集、面积统计、数据建库与更新一体化的新型作业流程,并在我省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进行了土地更新调查技术与传统作业方法的对比试点,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2000-2010 年渤海湾岸线变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晓宇  吕婷婷  高义  付敏 《资源科学》2014,36(2):413-419
利用多期遥感数据,以2年为时间步长提取了2000-2010年间各时期渤海湾海岸线空间位置、长度以及结构信息。通过空间分析,以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增长为数量指标对海岸线的时空变迁过程进行了定量反演,并进行了驱动力和影响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期渤海湾岸线变化显著,岸线总长度增长了约427km,几乎全部为人工岸线,自然岸线变化微弱。由岸线变迁所造成的陆域面积增长达到937km2。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表现为前期的围垦养殖以及中后期的工业园区和港口的建设。主要的陆域增长点为沾化和无棣沿海地区、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黄骅港、滨州港、东营港等。2010年的渤海湾海岸线形态相比于2000年要粗糙很多,10年间新增加了4处向海延伸20km左右的人工建筑以及多处10km左右的人工建筑,岸线形态的变化必然对渤海湾水动力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气候环境     
正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的遥感研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理景观遥感学科组、水环境遥感学科组,与美、英研究团队合作,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对四个时期(1977、1990、2000、2014)青藏高原的湖泊进行空间制图,并整合气象资料、冰川和冻土文献数据,深入探讨区域湖泊变化及其主控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论文发表于Remote Sensing。与我国北方干旱区和极地地区不同,近40年间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候变暖变湿、湖泊面积和数量增加的趋势,但高原内部湖泊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  相似文献   

19.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多情景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蓄洪、199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重现三种可能情景,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与2005年相比,三种洪水情景下,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后将分别增加蓄洪面积17325hm2,57198hm2和65573hm2,分别增加蓄洪容积71426×104m3,205545×104m3和349175×104m3,退田还湖工程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改善等各方面都有密切关系。钱塘江作为浙江省的第一大水系,其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对浙江省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1991年、2004年两期陆地卫星专题制图仪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结合1985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得出钱塘江流域内1985—1991年间和1991—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明显减少:园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急剧增长:林地面积变化较为平缓。同时,通过对钱塘江流域内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